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且听金石清响 岁月余韵留香

且听金石清响 岁月余韵留香

——杨中波篆刻艺术小记
2019-08-02 10:02:37 来源:诸城新闻网
 “这方印刻的是‘沧湾之蛙’。你看它的用笔是比较粗犷的。右边仓在上,水在下,中间‘湾’与‘之’上下勾连,中间又有留白。蛙字在左,末笔用钝刀又加变化,旁边纵横两刀,尤其是下面横刀贯穿全印,四字浑然一体又各有韵致……”7月27日下午,超然台沧湾印社,杨中波用自己的作品向记者做了篆刻欣赏的“科普”工作。 
  7月6日,由万印楼印社、潍坊书法家协会、陈介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杨中波篆刻艺术品评会在潍坊举行。中国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王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等业内牛人大咖汇聚一堂,对杨中波近几年的作品进行品评交流,给予高度评价。 
   人生,莫道桑榆晚 
  今年4月份,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杨中波印谱》。印谱一函两卷,明清版式,宣纸印刷,人工线装。一页一印,钤拓精良,朱墨交辉,古香袭人。 
  “篆刻艺术之于我虽早有所好,但真正当个事干还是比较晚的。我56岁那年离开工作岗位,看到中书协培训中心的招生启事,就打起背包去了北京。在刘洪洋导师工作室学习两年,通过潜心探索治印之道,观察分析印坛风云,科学施策,精准发力,第一年便国展有名,第二年就具备了中书协会员的条件。”杨中波介绍自己的篆刻之路言简意赅,他是我市第一个以篆刻作品加入中书协的人。 
  “近十年来,我将大部分精力和心思用在了篆刻上。因嗜印而习书,以书道而治学,废纸三千,残石盈筐……”杨中波简洁直白地这样总结自己学习篆刻的历程。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十年间,杨中波的篆刻作品由技术而艺术,相貌已是大不相同:《极天地之大观》《五零后》《吟红》《走进清明上河图》《沧湾之蛙》《一枝一叶总关情》《文姬归汉》《大路朝天》《吹尽狂沙始到金》《琅琊刻石》……一批佳作从他的刀下走出,作品由心而发,寄意情怀,变化万端而自成风貌。刀笔仿佛成为杨中波的一部分,他的篆刻可写意,可雄浑,可谐趣,可雅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十年间,他的篆刻作品入各级展赛二十余次。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评选优秀奖,第二届“牡丹奖”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优秀奖,首届万印楼国际篆刻大展二等奖,首届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优秀奖。有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十余家报刊。 
  “不论大事儿小事儿,做就要做好。”杨中波这样说。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舜帝故里》《诸城市印》《超然台》《善人桥畔》《潍水之战》《马耳放歌》《沧湾之蛙》《半潭秋月》……杨中波的不少印作都散发着历史古韵与地方文化的馨香。其中《善人桥畔》边款为“诸城西关曾有桥,估衣布接财神庙。万历年间老妇造,众人称为善人桥。石桥通行四百载,方便百姓功德高。如今小桥已不在,闹市人流胜前朝。刀笔写下善人桥,行善美名永称道。”有人看到《善人桥畔》后说,啊,原来善人桥是这么回事,我们还真不知道。 
  “我是1998年初来到诸城的,在这里工作生活已21年,与这片热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诸城的历史文化很自然地成为我篆刻创作内容的一部分。”杨中波介绍说,“在我近些年上百方印作中,内容与诸城有关的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沧湾之蛙》边款为:“沧湾,古密一塘也。清帝王侍读窦氏光鼐,少诵于此。烦蛙叫聒噪,剪纸为枷,投之入水,池再无声。”《马耳放歌》边款为:“挥汗登上马耳山,初想放歌没得喊。半天憋出一句话,这里走出臧克家。”一位曾在诸城工作过的老领导看到《沧湾之蛙》一印,专门打电话要求收藏。新疆的一位诗人看到《马耳放歌》,有感赋诗,再添新篇———青石虽小,却俨然成为携手友人,联通文脉的“法宝”。 
  在根植传统的同时,杨中波的篆刻理念也受到名家的很大影响。马士达(1943-2012)是对杨中波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位书法篆刻家。其雄浑苍劲、痛快淋漓的整体风貌与千古深心、宛若天成的处理手法让杨中波惊为天人。后来,杨中波认真阅读了《篆刻直解》,搜集了大量马士达相关资料,对篆刻艺术本质的理解和契悟与马士达更加相合。 
  “马士达的篆刻理念集中于一点,就是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正大气象。马士达有‘道乃大’‘不事小巧’之作。他说过,自己之‘刻作亟欲表露雄浑正大之风’。马士达篆刻理念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纵观篆刻历史的感悟,我在篆刻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奇从于正,小从于大,薄从于厚,窄从于宽,弱从于强,不走偏锋,气象堂皇。”杨中波这样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 
  此外,杨中波在学习研究后,将秦砖汉瓦作为自己入印文字的主法源。砖瓦陶文不循常法,不拘体势,古朴稚拙,异趣横生。他用马士达的理念和手法对砖瓦陶文进行“活化”,形成一种既充满古意,又活泼有趣的自我面貌,获得了不少业内专家的认可。 
  “我觉的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又切合自己实际的作者。他在传统中生长,在传统中创新,走的是艺术的大道和正途。”王丹这样评价杨中波。 
  “杨社长是站在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他非常善于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他说,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比别人进步一点点,打动人的可能就是那一点。”沧湾印社会员李景文这样说。 
   让诸城金石文脉绵延不绝 
  诸城金石文化源远流长,厚载大道。成于秦朝的琅琊石刻受到诸城人的几次保护,最终存留的一小部分被收入国家博物馆。北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著《金石录》三十卷,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民国时期,诸城孟昭鸿曾出版过《汉印分韵三集》,集有《放庐印存》。改革开放后,以刘季斌和焦金亮为代表的一批篆刻爱好者,在参加各级展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诸城篆刻在历史上有先贤、有贡献、有记载、有影响。2009年,我针对当时诸城没有篆刻组织的实际,倡仪成立了沧湾印社。”杨中波介绍,“印社开展和参与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印社已有80余人,有很多作品在各级展赛中获奖,有19人成为国家级会员。另外,《社员作品集》还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收藏。” 

  “印社成立后,诸城市几任主要领导多次到印社视察参观,对发展诸城的篆刻艺术提出过要求。”杨中波笑着说,“传承诸城的金石文脉,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协助搞好篆刻方面的学习培训;二是组织好‘一月一印’命题篆刻活动;三是支持和帮助有志于篆刻的青年人多出成绩。”(记者巩向红

杨中波作品欣赏

    汝南王修治古塔铭
    皇帝吊殷比干文
    极天地大观
    诸城市印
    隋碑第一龙藏寺
    吹尽狂沙始到金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