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国产电视机应运而生,但在刚起步那几年,不少偏僻村庄,能够看到电视的人仍然很少。
俺庄远离城镇,各方面欠发达,看电视自然也跑不到头里,1983年之前,俺庄还是电视空白村。
这年4月底,为了欢度五一,也为了一家人和本村老少爷们早点看上电视,我鼓足勇气,把牙一咬,将准备装修房子用的四百元钱拿出来,托熟人从青岛买了一台14英寸的“青岛”牌黑白电视机。
当时,别看只是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其震撼度和影响力极大。一时间,全村的老老少少,几乎都为俺家第一个买上电视机纷纷投来惊讶、赞叹、羡慕和佩服的目光。
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以最快速度传播我家买电视喜讯的,居然是与我家一墙之隔的西邻那个只有六岁的虎子。当他看见一台电视机搬进俺家后,高兴得如同吃奶的牛崽见了耕地归来的牛妈,连蹦加跳撒欢不止。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一直把欢撒到离村足有三里多路的庄稼地里。
原来,庄稼地里,有他在此干活的母亲。他要第一时间告诉他妈:东屋郝叔家买了电视了,从今以后,咱也可以跟着沾沾光看上电视了。
岂止是西邻虎子,因俺家买电视而喜不自禁的,至少波及半截庄子。
不管村里人想到俺家看电视的欲望有多高,都不如俺家天井里每天晚上持续三五个小时观看电视节目的热情高。碰上有好节目,好多人越看越精神,看到下半夜也不打盹。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我那个原本很一般的家,没想到会变得如此火爆和抢眼。每天夜幕降临,俺家的天井立马就变得比村里放露天电影还热闹。
事实上,那么小的一个电视,站在后面的人根本就看不清屏幕上的影像是什么。但人们似乎并不在乎看清看不清,只要能听懂电视里说的是啥内容,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心里也就满足了。
上百号人凑在一起,自然少不了诸多嘈杂。来的人,不光有看不清的,也有听不好的。尽管这样,每天晚上,来俺家看电视的人数始终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很简单,全村除了俺家以外,其他地方,再也没有比这更有看头和耍头的现代文化场所了。
为了照顾早来的人及时看上电视,我们家的晚饭,都是早吃、加快吃,腾出时间,早早把电视机搬到天井里高高的磨顶上。我们的想法是:不管多少人来看,最好谁也别挡着谁,远点近点不说,起码得让来的人都能看得到。
不过,当来的人特别多时,足有七八十平方米的院子,也会拥挤不堪,致使有的人被逼到墙头上和树杈上。我们曾多次提醒,坐在墙头上和骑在树杈上都有危险,一定要注意。劝说归劝说,有的人照上不误。在这些人看来,为了过足电视瘾,冒点风险也值。
家里率先安台电视,好处固然不少。大家知道,庄户人秉性义和,喜欢凑堆,互相走门串户,习惯传统自然。家里有台电视吸引着,以前交往甚少的街坊邻居也能经常见面。我们可以趁此机会,跟大家聊聊趣事,啦啦家常,无形之中会加深感情和了解。尤其逢年过节,有众多父老乡亲大半夜相陪,一家人心情格外愉快和舒畅。
当然,也会增加一些麻烦。原有的家庭秩序和生活规律被打乱了不少,哪晚上大家走后,也得费好大劲打扫庭院卫生,每天还得多到井里挑一担水供大家饮用。为让大家特别是老人小孩都能坐着看电视,我们把卖鸡蛋攒的那些钱,基本上都买成了马扎和小板凳等等。
不管怎么说,电视机还是早买好。首先是先睹为快,率先享受改革成果;其次是结交人多心情好;第三也算多为大家做点善事,惠及社会。只要大家乐意来,我们就高兴。只要大家和谐相处看好电视,什么吃亏不吃亏的,我们一家人从不拿着当回事。
直到几年以后,随着村里电视普及,我们家每晚“放一场电影”的状况才宣告结束。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电视飞速发展,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数码,到智能;从超薄,到超大;从有线,到无线……
厉害了,咱的国;幸福了,咱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