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最近几年都要做状元调查,今年,他们收回了40份有效问卷,涵盖27个省份的高考文理科状元。
这个调查的问题在于样本太小了,应该给每个省高考前100名发问卷。前100名的考生,成为状元的可能性都挺大,因此,只问最后的状元,确实难以说明问题。当然,对媒体来说,这样操作确实要容易一些。
今年的趋势是这样的:状元父母的学历显著上升,硕士占10%,本科占35%。也就是说,有45%状元的父母,都是读过大学的。
还有一个趋势,父母的职业中,公务员占比最高,有35%的状元父亲或母亲为公务员。今年北京的文科状元,曾说出大实话:我们这样家庭(外交官、知识分子)的孩子,是要优秀一些。现在,调查结果证明,他的故事可不是个案,而是有那么一点普遍性。
如果我们把这个样本扩大,可能也会观察到这个结果:城市公务员,知识分子(老师、医生等)家的孩子,高考成绩普遍较好。这个阶层,其实就是城市中产阶级。
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按照18岁来算,应该出生在1999年。他们的父母,按照25岁生育算,应该是1974年。按照30岁生育来算,1969年。也就是说,大多数都是1970年代初出生的父母。
这些人读小学的年龄,文革就结束了,他们受过正常而完整的学校教育。他们的成长在80年代,并且在90年代成为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有房有车有积蓄,而且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自己就是靠读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重视他的教育。
抛弃仇官念头,你不得不承认,公务员家的孩子,就是比工人农民家的更棒一些。
公务员不仅意味着特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有读报的习惯,这让他们更关注世界,他们可能还把单位的报纸带回家,孩子很早就学会了阅读。
孩子读书了,他们可以找点关系,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进入更好的学校。
公务员的生活很有规律,对未来有稳定的期待,经济上虽然不像商人那么富有,但是家里有稳定的预期,对孩子的学习反而更有利。
怎么样,服气了吧?
中国的“公二代”正在冉冉兴起。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澎湃的调查,也包含这一点:
95%的状元想要本科阶段在内地顶尖大学就读,近九成状元有读研目标,72%的状元更倾向于出国读硕士、博士。
这一组数据也很有意思。公务员家庭的孩子,普遍比较现实,他们不会像底层孩子那样,有那么重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和赌博的心态,所以,绝大多数都会读北大、清华这些学校。
九成的状元计划读研究生,这也是“公二代”的典型心态:注重稳定性和积累,相信长时间的蛰伏,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
他们最核心的欲望,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里,慢慢打拼。希望时代和社会不要辜负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