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强
卢山是诸城名山之一,原名故山,位于诸城城区东南约15公里处,距密州街道办事处驻地(南朱解村)约2.5公里。据史料记载,秦时博士卢敖曾在这里隐居避难。后人为纪念卢敖而将故山更名为卢敖山,后省去“敖”字,称卢山至今。卢山海拔383米,山体大致呈东西走向,绵亘约3公里。山上悬崖陡峭,怪石嶙峋,松柏葱翠,古迹甚多,是观光休闲的绝佳去处。
卢敖,齐人(一说燕人),为秦博士。秦始皇命他入海寻觅长生不老药,不获。后来因与侯生等方士议论朝政触怒秦始皇,为避杀身之祸,相约侯生等逃亡。最后他独自逃往琅琊郡的合丘(即汉时横县,又名令丘。位于今诸城卢山南),见此处的故山上有一石洞,洞口如斗,深邃如屋,就栖身于此。卢敖在此隐居之后,饮酒炼丹,修养身性,其乐融融。闲暇之余,采集草药为周围的百姓治病祛疾,深得百姓爱戴。后来,人们感其恩将其尊奉为“卢山老祖”。他藏身的这座山则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卢敖山”,将其藏身的山洞称为“卢敖洞”或“休粮洞”。
卢山名胜古迹甚多,在附近的卢山胡同村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大把台,小把台。
食米沟,箩圈崖。
阎王鼻子,饮酒台。
卢敖洞,圣灯岩。
苇笠石,涌三泉。
羊栏子,卢山寺。
山背一片蘑菇石。
歌谣中的“大把台,小把台。食米沟,箩圈崖”是地片名,位于卢山西麓的沟里,从卢山胡同村前依次为食米沟、小把台、大把台、箩圈崖,直排到旅游路丁字路口处。赞颂的是卢山胡同村的四块产粮肥土沃地,谷米陈仓。后几句称赞的则是卢山著名的精彩景点,现将这些景点介绍如下:
卢山寺。全称卢山安国寺,坐落在东南山阿。民间流传着“先有卢山寺,后有密州城”的民谚,足见这座寺庙历史之悠久。史料记载:寺西侧原有古塔四座,一是演公大师塔(演公塔),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建造;二是坚公院宰寿塔(坚公塔),在演公塔南,南向,塔之建晚于大师塔三年;三是海公戒师塔(海公塔),在卢山寺西北侧,西南向,高于坚公塔;四是恩公讲主塔(恩公塔),在卢山寺西侧,南向,形如海公塔,建于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乾隆《诸城县志·金石考》载,此四塔悉建于元时,皆系为了纪念卢山寺圆寂的高僧而建。史书对该寺附近的情况也有记载。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卢河(旧称卢水,郦道元《水经注》称之为“九台水”),发源于梁家山之阴,蜿蜒北流,流经卢山寺之东,北流,最后汇入了潍河;郦道元《水经注》中载,在卢山寺之侧的卢河两岸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胜火木”;李澄中在《艮斋笔记》中说,此处山崖崩裂之处,往往有“不灰木”。其色白,质若土而轻。碾之为粉末则呈木状,放在炉子中可以燃烧,取出来后不变黑,依然能碾成粉末。不知“胜火木”与“不灰木”是否相同。卢山寺在公元1962年以前被拆毁,包括四塔在内的古迹已荡然无存。
卢山寺位于卢山东坡,距林家村镇山头村约有1.5公里。新寺建在旧址东边约100米处。依山建造,坐北朝南,现已完成了主体建筑。四合院的房屋有大殿三间,大殿两边有挂耳,院的东西两侧有庑房各7间,现已将佛像请入大殿,正中供奉释伽牟尼像。院外西边塑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像。寺内入住了一名僧人。目前建设仍在进行中。新寺前,原有“三潭”(大龙潭、二龙潭、三龙潭)和“马湾”(过去寺内和尚饮马之处)等泉水。今三潭仍存,马湾已平无踪。
阎王鼻子。位于卢山东山巅。此处悬崖陡峭,地势险峻,极难攀登。据传,这里曾生长着一株古老的大神茶树。用它的叶子泡水喝,有延年益寿、不老长生之奇效。传说卢敖就常采用此树绿叶用山泉冲泡着喝,最后得道成仙而去。后来,有一放牛娃登崖采茶,不慎坠落死去。后人依其险情将这里称为阎王鼻子。
饮酒台。位于卢山主峰之巅。是块因风化剥蚀残留的天然巨石。石形不规则,约长25.5米,宽10米,高2.15米。相传是当年卢敖常来饮酒的地方。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卢敖曾与北极星君、南极星君等神仙在此饮酒雅聚。北极星君起句:“饭前一盅酒。”南极星君接:“饭后百步走。”卢敖续:“活到九十九。”言讫三人相视大笑。故而此台又称“三笑台”。北宋熙宁年间,大文学家苏轼知密州期间多次登临卢山,留下了《卢山五咏》《游卢山次韵章传道》等名篇。其中《卢山五咏·饮酒台》一诗,有浓浓的怀古讽今之意,诗云:“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莫向骊山去,君王不喜儒。”
卢山洞。曾称“卢敖洞”,亦称“休粮洞”。位于饮酒台东南近300米处,传为卢敖隐居之处。洞门今高1.6米,宽约3米,洞深约5米,依存石门坎一块,长1.2米,坎两端有石孔;洞口上方有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赵周宾题写的“卢山洞”三个大字;洞口外,曾有一棵古柏和一棵平柳,解放初被砍。后来,平柳树根部重新发芽生长,现树围最粗处2.4米,距洞1.8米,长势茂盛;洞内空间狭窄,有大小两块板石,大的在洞内西侧,传为卢敖休息时用的石炕,群众呼之为“仙人炕”。洞中石壁上遗有数处北宋至和、宣和年间的游人题刻,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漫漶难认。卢敖洞地势较高,外围视野开阔,站在洞口处远眺,秀美山色尽收眼底,而且不时有习习清风相伴,让人心旷神怡。这一景状被誉为“卢洞清风”,是古代“诸城八景”之一。
圣灯岩。位于饮酒台西南近1公里处。民间称之为站石,由一排挺拔直立的石柱组成。远远望去,似一组排列有序的蜡烛,故而得名。苏轼在《卢山五咏·圣灯岩》中这样咏叹这里的神秘:“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惊童稚。”石柱分为东西两组。西组有三块巨石并立,民间传为夫妻石。三块夫妻石的中间一块为丈夫石,高约13米,长9米,宽2.4米,石柱上端有两尖,石体已出现石隔裂缝。两妻石分立东西。东侧是大婆子石,石貌欠佳,石体有两间小屋大。西侧是二婆子石,石貌光滑好看。两妻石与夫石相距很近,约有四五米。东组今存三块立石,是无石名,西边的两块是石砟子,距大婆子石分别有2米和5米,最东边的无名石比大婆子石矮很多,相距约30米。1959年夫妻石中的二婆子石及最小的无名石不幸被毁,这两处岩石现在仅剩石座子,与普通山石已无区别。
三泉。位于卢山胡同村东约200米处的山沟中。卢山胡同村民称这条沟为东沟。三个泉基本呈东西向排列,犹如三颗明珠。西泉大而水旺;中泉次之,水质最佳;东泉最小,检测水值TDS181,而自来水值约在TDS240左右不等,该泉水质优于自来水;西泉距中泉13米,中泉距东泉35米。据传,当年卢敖日常泡茶的泉水即取自这里。苏轼在《卢山五咏·三泉》诗中这样称颂泉水的清澈、环境的幽雅:“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过去周围的村民常来这里取水饮用。1974年前后,卢山胡同大队对其进行了维护整砌。连续多年的干旱,卢山上唯有三泉泉水不断。现仍有村民来这里取水用于饮用、灌溉等日常用水。
苇笠石。亦称飞来石。位于饮酒台东北近200米处,沿东西台阶东去可抵。此石,下石高1.2米,周长7.5米,上石高1.2米,前沿宽3.5米。关于苇笠石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一次,八仙从南海经五莲山飞到卢山饮酒台聚会喝酒,酒过三巡,大家嚷嚷着开始比试各自的神艺,其中,韩湘子用仙笛向东北吹出一块石头落在了地面上,铁拐李不甘落后,用拐杖撅起一块石头飞奔而去,最后落在了前石的上面,很像给前石戴上了苇笠,后人依其状名之为苇笠石。
蘑菇石。位于卢山东北麓、阎王鼻子以北。据传,亦系八仙在卢山聚会喝酒比试神艺时,在山体表面留下了若干蘑菇石。蘑菇石尤以卢山东北麓最多,集中成片,排列有序。在没有树叶遮挡的季节里,站在阎王鼻子上向北望,如耕牛卧地,呈现美妙的点状景观。
羊栏。位于卢山北麓的夹山与三角山之间。清代中后期曾是卢山胡同村刘氏族人牧羊的地方,故称“羊栏”。这里四周环山,中间低凹,形似小盆地,占地面积约2000多亩。畸形怪石在山上分布,其中,有称呼的四块石头分立羊栏南北两端。北端的一组有三块巨石卧于夹山西侧。大巨石长10.5米,宽9米,高2.7米,且貌似楼阁,用石块去敲击时,会发出咚咚擂鼓声,故称“石鼓楼”(鼓楼石)。小巨石有两块,据传,神仙曾在石鼓楼上,手握箭石,面朝南,比赛打瓦游戏。赛事中,因握箭石不紧,其中,有两箭石(两小巨石),不慎失手,而落在了石鼓楼南侧几米处,皆比大巨石小得多,此两小巨石民称为“飘石”。南端的一组石头是两块板石,在原羊栏车库西墙外侧,两块板石前后分立,距石鼓楼约400米,前块板石与西墙并肩相靠,东西向,板石长3.3米,宽0.5米,高2米多(含垒院墙时埋入地下部分),名为“瓦石”。瓦石的来历有二说,一说是,女娲造人补天时,为了让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又用泥捏了镢、锨、铲、盆、碗、瓦等生产生活器具,变成石具,在石器时代之前,为人类生存作出了贡献。据传,女娲就在后来称羊栏的地方捏泥成瓦,变为今天仍立的板石;一说是,神仙玩打瓦游戏时立的靶石(靶子);后块板石,在瓦石北3米处,此石南北向,比瓦石小,是改革开放后,羊栏的建设者从外移来而立的风景石。
游客少有步履的而有名称的景点还有,东大流泉(在东去苇笠石的台阶与南北台阶交接处的东北向约数米,大旱时断流)、西大流泉(旅游路丁字路口东数百米)、灯笼石(在卢山西北麓沟中,东外环路东近百米)、棺石(在卢山北麓的夹山之阴)等。
卢山山市。山市,古人误认为是大蜃(蛤蜊)吐气而成,实则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类似于海市蜃楼的自然幻景,因出现在山上,故而得名。其虚幻相生、美轮美奂的景象,常引起文人墨客的咏怀。卢山过去亦常见山市。康熙十六年(1677)春夏之间,诸城文人李澄中(字渭清,号渔村,明末清初诸城“十老”之一)在游览卢山时,目睹过这一奇观,写下了《饮酒台观山市》,诗云“俄见孤峰起,天垂积气青。山河留化影,云雾是真形。欲试庄生梦,难以博士醒。翻疑人间幻,五岳亦浮萍”;同年九月九日,李澄中的好友赵清(字涟公,号壶石,明末清初“诸城十老”之一)又幸运地遇到了卢山山市。只见云雾迷茫处又出现了另一座饮酒台,两座饮酒台东西相对,山村竹树篱落,历历可辨,十分壮观,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山琼楼之间。卢山山市的胜景现已不多见,要看需要等合适的季节和天气。
上述景观仅是卢山有代表性的地方。其实,得益于历史悠久的自然造化和人文积累,卢山处处是风景,实乃诸城之宝山。现在,在政府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卢山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山更绿更美了,进山的路更好走了,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力度更大了,这座自然文化名山在新时期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卢山正在以崭新的面目迎接八方游客的光临。
(作者系诸城市经济开发区退休教师)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