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宦游密州的北宋历史文化名人
王桂杰
晁补之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宋史》卷四四有传。晁补之系苏门弟子之一。通常所说的“苏门四学士”是指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苏门五士”则是指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陈师道。“苏门六君子”则是指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陈师道、李廌。除此之外,后起的李格非、廖正一、董荣、李禧四人均以受知于苏轼而行。稍晚,则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在这些苏门文人中与密州有密切联系的除了其女李清照嫁与密州太学生赵明诚的李格非之外,还有晁补之。
据张耒所著《晁无咎墓志铭》载(见《柯山集拾遗》卷十二),“公从皇考(指其父晁端礼)于杭之新城,公览观钱塘人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为之作文以志文。名曰《七述》。今端名苏公轼通判杭州。苏公,蜀人,悦杭之美而有赋焉。公谒见苏公,出《七述》。公读之叹曰:吾可以搁笔矣!”晁补之本传中载,“苏轼称其文博辨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这年晁补之只有十七岁。
晁补之举进士后累仕至著作佐郎。章惇当国时,出知齐州。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即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后徒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官。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乾隆《诸城县志》宦迹录有晁补之任职密州的记载,但对其中细况则语焉不详。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摭遗》引用晁氏《墨经》言密州九仙山(今属五莲县)产松,其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制墨尤佳。《墨经》的作者现在说法不一,著名红学家周绍良先生说其作者为晁补之的弟弟说之(或贯之)。然九仙山松制佳墨的说法盖缘自晁补之的实际考察吧。
刘庭式
熙宁七年冬十二月,苏轼自杭州通判任上移知密州,当时刘庭式担任密州通判。刘庭式字得之,齐州人(今山东济南)举进士。《宋史》卷459有刘庭式传,沈括《梦溪笔谈》中亦有对刘庭式的记载。刘庭式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在没有考取功名的时候,议娶其同乡人之女为妻,已经订立了婚约但尚未纳聘礼,庭式考中进士以后,其未婚妻因病致盲。有人劝刘庭式娶盲女的妹妹。刘庭式却遵守以前的承诺,与盲女成婚与之偕老。刘庭式与苏轼关系很密切。苏轼刚刚到密州任的时候,密州因连年灾荒,以至于连知州的日常生活都斋厨索然,倍感寒酸。于是苏轼与刘庭式一起“循古城废圃,求杞菊而食之,扪腹而笑”。苏轼在密州期间的许多善政,就是刘庭式参加实施的。元丰六年七月十五日(1083),苏轼曾作《书刘庭式事》一文,表达对刘庭式的思念之情。刘庭式以高寿终。
刘庭式义娶盲女、重信守诺的言行对诸城士子有很大影响。据续修于1995年的《诸城普庆张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诸城文士张侗(字其人,号石民)初聘程氏女为妻,后程氏以疾失明。其外舅(岳父)请绝婚,张侗没有答应这个请求,最终与程氏结连理。张侗有女适西南关王槐(字翠林),王槐病躄不能行走。张侗亦嫁女于王槐,张侗先以瞽女为佳偶、后收躄儿作东床的故事广为一时,传为佳话。参见于方迈撰《诸城乡谥贞献先生石民张君传》及张雯撰《张氏族谱·续大传四十一世祖侗传》。
孔平仲
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作《孔长源挽词》二首。孔长源,北宋临江军新淦县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历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擢知封州,迁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改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转运使,后曾知越州,官至尚书司封郎中,熙宁七年二月癸未卒,年六十一。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尝与延之相晤,故挽词中有:“小堰门头系柳船,吴山堂上月侵筵。潮声半夜千岩响,诗句明朝万口传。”以记当时宴乐之情景。孔延之生子七人,以文仲,武仲,平仲最为有名,一时有“三苏联璧,三孔分鼎”的美誉。孔平仲一生与苏轼甚为投契,苏轼曾写有多首与孔平仲的唱酬之作。孔平仲,字毅甫,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秘书丞,集贤校理,绍圣中出知衡州,徒韶州。宋徽宗时召为户部员外郎,迁金部郎中,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坐元祐党籍罢。孔平仲曾有《代广孙寄翁翁》的诗,诗中模仿自己的儿子的口吻写诗给其父孔延之。一来报平安,二来告诉父亲在密州出生的两个孙子牙儿和郑郑的近况。这首诗写得十分天真,烂漫,令人眉开眼笑,耳目一新,诗中说:
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牙儿秀且厚,郑郑已生齿。翁翁尚未见,既是想欢喜。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三三足精神,大安能步履,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何时得团聚,尽使罗跪拜。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
孔平仲在密州究竟任过何职,在诸城历代地方志中没有记载,见于记载的只是他是来过密州。孔平仲有一首题为《和舍弟送行密州》的诗。诗中说:
一览凤凰句,况当鸿雁秋。云山回倦首,烟雨上扁舟。
土俗京东陋,官居学舍幽。蓬莱醉中梦,寻我海边州。
另外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高密县志·艺文录》中载有两首孔平仲的诗,一首题为《寄高密令王达夫》,另一首题为《寄板桥卞进之主薄》。限于篇幅,此二诗不遑俱引,北宋之时高密县及板桥镇均辖于密州,故而孔平仲曾经宦游过密州当属无疑。
杨蟠
杨蟠,字公济,北宋章安(今属浙江临海)人,有的资料说他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庆历六年(1046)进士,曾任密州推官。事见乾隆《诸城县志,历代职官表上》。据《宋史·文苑传·杨蟠传》载,蟠平生以诗闻名。他的诗曾经得到欧阳修的称许,欧阳修用“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今亦有白头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明月与春风”(欧阳修《读杨蟠<章安集>》)赞之。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杨蟠任杭州通判,二人有多首酬唱之作传世。杨蟠作诗千首,后知寿州,卒。苏轼有《杨公济梅花十绝》《奉和杨公济梅花》等诗存世。
刘锡永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6)丙寅,苏轼为诸城县知县刘锡永之父刘元年加封承奉郎撰制词。此事亦见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之三十五,制词见于《苏轼文集》卷三十八。元祐元年四月乙巳(十八日)宣德郎知安化年诸城县事刘锡永之父元年一百四岁特与承奉郎致仕,其制词全文如下:“敕刘元年,尚齿教民,三代之义。咨尔百年之故老,乃吾元世之遗氏。自非吉人,莫享上寿。张苍仕秦柱下,而至汉孝景,思邈生隋开皇,而及唐永淳。古有其人,乃今亲见,何爱一命,慰其子孙。可!”刘锡永之乡贯、生卒时间以及在诸城仕宦情况皆不明,尚待详考。
除了上述与苏轼有关的宦游密州的北宋名人之外,北宋时期尚有许多历史名人在密州做过知州以及其他官职。
雷有终(947-1005),字道成,同州合阳(今陕西大荔)人,《宋史》卷二百七十八有传。太平兴国六年(981)迁殿中丞知密州,三年秩满后徒淮南转运副使。
蔡齐(998-1039),字子思,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由侍读学士,罢为龙图阁学士,知河南府,改密州。在密州期间,曾上书请驰盐禁,乡人思之,入名宦祠。苏轼在其《论河北京盗贼状》一文中提及蔡齐治密的事迹。
李迪,字复古,幽州人,举进士第一。景祐中降太常卿,知密州,事见光绪《增修诸城县志》。
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与孙复、石介同学,合称宋初三先生,北宋仁宗任间任密州观察推官,事见欧阳修《胡先生墓表》。
密州有幸,在北宋一代,有如此多的历史名人来过这里,并且在这里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吟可咏的故事与传说。他们在宦游密州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学识、修养、嘉言懿行濡养滋润了这方热土。这一时期的诸城文化,在经历了秦汉隋唐的积淀之后,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峰,并且为明清时期诸城地方文明百花竞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2、乾隆版《诸城县志》,中华书局2003年版
3、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原版影印本
4、李增坡主编《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
5、李增坡主编《苏轼密州作品赏析》,齐鲁书社1997年版
6、孔凡礼著《苏轼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7、金性尧《宋诗三百首新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作者系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