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前到孩子将要入园的幼儿园转了一圈,在新生花名册上竟然发现一个班级有5个‘轩’,3个‘涵’,这些名字十足‘爆款’啊。”开学在即,一位80后年轻父亲在朋友圈的感慨,引发不少人留言点评。
跟帖的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中招、躺枪。名叫“媛MY”的网友说,三年前她给侄女儿取名“子涵”还颇为得意,如今看到这个名字几乎满大街都是,只能向哥嫂说声“对不住”了。网友“马薯”是一名小学教师,她道出了更多实情:“只要花上几分钟翻一遍学生花名册,你会发现自己相中的字眼儿正好也是别人的心头好,别再纠结,顺其自然吧。”她还特意列出了几个重复记忆最多的名字:宇轩、诗涵、欣怡。
在一些家长论坛,也有不少关于“重名儿”的吐槽帖:当初为了给孩子起个与众不同的名字,用了好几天时间,不承想在一个小区里就成了爆款。孩子委屈,自己也跟着憋屈。有网友戏言,世间最悲催的事,莫过于祖孙三代都拥有一个爆款名字。
重名现象为何如此严重,是这届年轻父母不行,以至于“词穷”吗?
在民俗专家高巍看来,这其实是一件延续了好几辈的烦心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建军”“国庆”几乎成了新生儿名字的“标配”;二三十年前,“刚”“强”“艳”“丽”频频登上名字里使用率靠前的热门字眼儿,“你可以把当下这拨儿看作起名3.0时代,虽说那些字眼儿都透着文艺范儿,却也处处‘撞名儿’。”
在高巍看来,一个人的取名方式、习惯,多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与这代年轻父母成长轨迹同步的,正是港台、日韩流行文化开始进入内地的时期,“琼瑶的偶像剧、新派武侠小说里那些文艺范儿十足的名字,让那个年代的年轻读者印象深刻。待到他们成为父母,难免会将印记复制到孩子身上。”在他看来,“轩”“涵”“逸”无不充溢着浓烈的琼瑶剧味道。只不过,当大家都以这样的风格去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时,便很容易让“穿越”而来的名字“殊途同归”。
如今不少年轻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不同凡响的名字,更倾向于找专门的起名公司。雍和宫景区周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小店面,收费从一二百元到五六百元不等。“这或许可以让孩子的名字听起来诗情画意一些,但难保他给你的名字,转手又批发给别人。”高巍说。
在对“10后”常见名字吐槽之余,也有人支招儿: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命名是一件相当慎重的事情,因此还是不要太跟风,不妨从传统文化里找找灵感。比如从《诗经》《楚辞》等古典著作中找到读音和寓意都不错的字词,如此不仅重名率较低,还不会随流行文化转向而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