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州的北京饭店。
刚刚在北京的全聚德,大块朵颐地把那道正宗又美味的烤鸭吃到撑肠拄腹。回到美国华盛顿,儿子一看到我就说:“嗨,明天我们去吃这里最灵光的中国烤鸭,我已经订好座位啦!”
“烤鸭啊?华盛顿会有最灵光的中国烤鸭?”
“不要小看这家烤鸭店好不好?人家已经开张四十多年了,是家高级餐馆。”
“四十多年的中国餐馆啊?不会好的。根据妈妈的经验,除了百年老店,多数中国店都是新开马桶三日香,过了两三年就每况愈下了。上海那家你爸爸最喜欢的,就是在锦江饭店门口的苏浙风味的餐馆,这次回去有朋友请客,品质大为下降,连一只菜包子也是帮帮硬的,咬也咬不动,扫兴之极。”
“不要煞风景好不好,儿子推荐的,一定有道理,我们还是去尝一尝。”丈夫在旁边插话。我只好闭上了嘴巴。
第二天是周末,他们父子俩一大早就准备就绪,兴致勃勃准备上路,我说:“刚刚十点敲过,这是吃早饭还是吃中饭啊?我时差还没有倒过来。”
儿子说:“快点起来,这家店十一点钟开门,到了十二点钟就要排长队啦,虽然是订到了座位,也会排队的。还是早一点去好,就算是早中饭吧。更何况他们坐落在弗吉尼亚州,开车最少半个小时。”(6029 Leesburg Pike Falls Church VA 22041 电话:703-671-8088)
就这样,我糊里糊涂跟在他们后面上了小车,坐到后车座上。没有上高速公路,而是在僻静的豪华住宅区当中转来转去。有些路口还撑着一张铁皮,上面写清楚除了周末,平常的日子在这里是不可以随便出入的。
我半醒半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小车“喀”一声停稳在一个停车位上,睁开眼睛一看大叫起来:“走错地方了吧,所谓的高级餐馆怎么一点派头也没有?就好像上海小马路上的小食店。”
走到跟前,只看见玻璃橱窗糊着报纸,一张种植大蒜的照片比较醒目。抬头一看更加吓一跳,那个门面上竟然大明大方地写着四个字:“北京饭店”,旁边还画着两只小鸭子。这实在和我心目中的北京的“北京饭店”天差地别。
老远过来,不能过门不入,只好硬着头皮推开那扇门,里面竟然是一条无人的走廊,右手边的墙壁镶满了镜子,更显空旷。后来知道晚一会儿,这里就要挤满排队的吃客了。而当时我只好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又推开了第二道门。
哦哟,我大吃一惊,缠绕在头脑里的时差一下子离开了。没有想到门里门外完全是两回事。径深的店堂,摆满了铺着雪白的桌布的餐桌,上面是裹着餐巾的中西式餐具。因为我们早到了,餐馆还没有开门,但当日的领班还是先一步走到我的面前,笑着说:“你是我们今天最早的客人,请进。”
当她知道我们是第一次光顾新客之后,立刻让我们自选餐桌。坐定下来,就有服务员递送茶水、茶杯和菜单。餐厅里没有窗户,完全靠电灯照明,不像中餐馆,倒有点老牌的欧洲风格,特别是周边的每一面墙壁上,都挂满了重要顾客的照片。其中还有很多是美国要紧的上层人物,甚至白宫人物。丈夫在一边说:“你看,这里面有老布什、小布什还有克林顿的照片,这些总统也来吃过饭吗?”
“来过好几次了呢,有一次老布什座位也没有订,就来了。当时客人很多,他挤进来,坐在大堂里,就是你们今天挑中的桌子。他很随和,高高兴兴地和大家打招呼,然后用餐。”大堂经理走过来说。
“总统也是从这扇门走进来的吗?”我对那扇小门总有些如鲠在喉的感觉。
“是的,也有的时候,他们的客人比较多,保安就会要求走另外的门,直接坐到餐桌上,不会影响我们的营业。他们来了,我们便用屏风把他们的餐桌拦一下,他们坐在里面,保安、工作人员坐在外面,我们的客人也会坐在旁边其他桌子上,美国的总统是很亲和的。”大堂经理说。
“今天会不会有总统过来?”我问。
“不会吧,因为现在的总统奥巴马从来也没有来过,据说他比较喜欢汉堡包,没有看到他吃过烤鸭。”经理说。
我连忙问:“总统来了都是吃烤鸭的吗?你们的烤鸭灵光吗?”
“尝一尝就知道了……”
店内墙上挂着许多名人来过的合影。
我连忙回到座位上打开菜单点菜,一看这里的烤鸭要比其他中餐馆贵出很多,四十三美元一只。其他菜肴的价格也稍稍偏高,但是和西方餐馆相比不算昂贵。我们在服务员的介绍下要了一只烤鸭、一份蒜苗,还有椒盐大虾、酸辣汤和蔬菜饺子。原本以为烤鸭会要等很长时间,不料没有过多久就上来啦。只看见一位大师傅,端着一个大盘子,上面放着一只整鸭走过来,后面的助手搬过来了一只折叠架子,还有其他片鸭子的工具。大师傅把鸭子安顿在架子上,就开始操作了。
这时候我发现这只烤鸭和全聚德的烤鸭完全不一样,好像要比全聚德的烤鸭小了一大半。全聚德的烤鸭端上来油光铮亮,这只烤鸭有点干瘪,全聚德的烤鸭颜色偏红,这里的烤鸭黄蜡蜡的……
我站起身子凑到跟前观看,我发现这只鸭子的肥肉很少,一点点流油的部位,都被大师傅剥落干净,两盘鸭肉鸭皮干干净净地端到桌子上,服务员仔细地为我们示范卷了一只鸭卷,正正规规地放在我们的眼前,我抓起来一口咬下去,好吃!
好吃是好吃在这只烤鸭的特别,完全是另一种味道,从来也没有尝试过的味道。不油腻,但是又香又脆,鸭胸脯不仅不柴而且鲜滑有味,这种胸脯肉要烹调到味道十足,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服务员透露:“我们的鸭子在进烤炉之前,要有两天的准备。”
我想起来在北京,曾经到大董的厨房参观过他们的烤鸭的程序,于是腆着脸要求:“可不可以让我参观一下你们的厨房?”
“不可以。”服务员微笑着,却没有通融的可能。我又去询问经理,同样碰壁。后来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打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他们运用的烤炉和大董是不一样的,没有机械设备,而是老式的,高高一个圆筒炉子,一次吊铐四十只鸭子。
一次吊铐四十只鸭子,一天销售一两百只,到了周末是两三百只,节假日更多,这只烤炉的工作量真大,那么人呢?工作人员呢?这里有多少个工作人员啊?一位资深的服务员回答说:“这里一共有八十多个工作人员,光经理就有四个。”
环顾四周,这时候店内的六十多张餐桌已经坐满,杯盏交错当中服务员们来来去去井井有条。角落里有一个老人过生日,几乎每一个服务员都跑过去为他唱“生日快乐”歌……
旁边吃客介绍说,这家店从来不登广告,都是朋友传朋友,熟人带熟人自己找过来的,他们过来还是因为到北京吃烤鸭,在北京的烤鸭店有吃客介绍了这家店。还有一个吃客说这里原本有一位老吃客,自这家店开张不久就到这家店用餐,夫妇两人每天来,一共来了三十多年,直到老先生离世。这个故事有些悲凉,仔细想想非常美丽。
抬起头来又发现,这里的吃客常常会相互打招呼,据说都是这家“北京饭店”的老吃客,他们除了过来吃饭以外,还会交流交朋友。店堂里的气氛很好。坐满的三百多个吃客当中多数是外国人,中国人少,是不是不做广告的缘故?旁边来了三位东方人,一开口原来是韩国作家。 再过去的火车位置上是日本人,这种中餐馆的经验在我几十年的美国生活中很少。
正想着,儿子夹一大筷子的大蒜苗给我,我说:“这是什么呀?怎么不像蒜苗像韭黄啊?”
“不是韭黄,韭黄是扁的,这是滚圆的,你吃吃看,很有嚼头,很香。”丈夫说。
儿子接下去说:“知道吗,老板是山东人,后来到了香港,七十年代到美国,一来就开了这家烤鸭店,那时候没有中国的青葱大蒜,他为了追求他的中国味,就购买了五十多公顷土地,专门种植青葱大蒜等等中国货。”
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些感伤,为了做烤鸭,还要自己开荒种地,多么辛苦?可这就是早年飘洋过海的老华侨,会把每一份遥远的思念,落实到自己的千辛万苦之中。
山东老板不登广告,不扩张餐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吃过传统的北京烤鸭,他的烤鸭是他想象出来的创造的呢,还是原本的北京烤鸭就应该像他的烤鸭这样?这是完全不同的烤鸭。我只好猜想他一定是个威严固执的老先生,不然的话,他的儿子和孙子怎么都遵循了他的意愿,从美国大学的化学系毕业以后,又回到餐馆,默默种地、烤鸭,四十多年不变。辛苦为了自己,更为了下一代,这实在是最名副其实的“北京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