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抗战故事刘家庄保卫战:诸城人,从不低头!
我是诸城人,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们家乡的壮烈史诗——刘家庄保卫战,带大家回到1945年3月17日,那个刻在我们诸城石桥子镇刘家庄土地上的血色黎明。
这不是一个关于遥远战场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们家门口,是我们祖辈、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用锄头、镰刀和血肉之躯,书写的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平民英雄赞歌!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想象一下那时的刘家庄,一个只有百来户、五百多口人的小村庄,孤悬在诸城、莒县、安丘三县交界的敌占区腹地。三面被汉奸张步云的十几个据点像毒蛇一样紧紧缠绕,西南方就是日军的宋戈庄据点。它就像一把尖刀,硬生生插在敌人的心脏上,也成了我们诸莒边抗日根据地最东端的前哨。
乡亲们受尽了“活阎王”张步云的欺压,家里仅收的一筲麦子都能被抢光,老人遭毒打。压迫有多深,反抗就有多烈!1944年夏天,在咱们共产党荆山区委的领导下,刘家庄的脊梁挺起来了!护村队、自卫团成立了!没有洋枪洋炮,就靠祖传的习武之风,凑集起140多支土枪、鸟枪、老式的“大抬杆”;没有地雷,就自己动手造石雷、配火药;没有堡垒,就加固围墙!他们还和周边十几个村子结成联防,喊出了震天的誓言:誓死保卫家园!然而,1945年3月17日,天还没亮透,灾难降临了。
汉奸张步云勾结驻诸城的日本鬼子,纠集了1500多名伪军和200多鬼子兵,带着两门重炮、几十挺机枪,像饿狼一样扑向了小小的刘家庄。鬼子的主攻目标是东庄,重炮轰鸣,炮弹狠狠砸向乡亲们一砖一瓦垒起的围墙;伪军则抢占荆山和小黄山,企图切断我们外援的道路。炮声就是命令!刘家庄的男人们,平日里握锄把的手,此刻紧紧握住了土枪、攥紧了石雷的拉绳!当鬼子兵嚎叫着冲到东庄前的乱石堆时,只听“轰隆”几声巨响——乡亲们自制的石雷炸响了!飞溅的碎石瞬间夺走了十几个鬼子的性命!土炮、“大抬杆”一齐轰鸣,硝烟弥漫,硬生生把敌人的第一波冲锋打了下去!那一刻,庄稼汉的怒吼,盖过了侵略者的炮声!但敌人的炮火太猛烈了。重炮一次次轰击,东庄的围墙被撕开了口子,三座炮楼轰然倒塌。
联防队长刘校亭当机立断,指挥着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冒着炮火,迅速撤往更坚固的西庄。战斗的中心,转移到了西庄。鬼子见强攻不下,竟然驱赶着一群被蒙骗的“万仙会”徒众打头阵。他们以为刀枪不入?乡亲们的土炮喷射出愤怒的铁砂,“万仙会”徒众瞬间倒下一片,剩下的哭爹喊娘,抱头鼠窜。敌人的阴谋破产了!最惨烈的搏杀,在门洞上演。南门被鬼子的炸药炸毁了,几个鬼子嚎叫着冲了进来。千钧一发之际,刘世志、刘世坤兄弟俩(他们的父亲刘德乾就在不久前为抗敌牺牲了)挺身而出。他们操起威力巨大的“大抬杆”,对着门洞就是一顿猛轰,七个鬼子当场毙命。后面的乡亲们不顾一切,搬来粪筐、土石,硬是用血肉之躯和简陋的工具,把缺口重新堵上。在东北角,刘德洪带着他的叔侄兄弟十二人,死守不退。枪林弹雨中,他的四个亲兄弟接连中弹倒下,壮烈牺牲。刘德洪眼都红了,他赤着膊,抡起大刀就扑向敌人,最终身中数刀,血染疆场。他倒下了,但刘家的脊梁没有弯!不要以为战斗只是男人的事,我们的母亲、姐妹、女儿们,同样顶起了半边天!她们冒着炮火,穿梭在硝烟里,为土枪土炮装填火药。情急之下,她们甚至用头上的簪子去捅炮管,双手被火药烧灼得皮开肉绽。村里的药铺鞠大嫂,成了最忙碌的人,她不顾危险,抢救着一个又一个伤员。老人和孩子也没闲着,送饭送水,传递消息。整个刘家庄,真正是“男人倒下,女人顶上!”全民皆兵,同仇敌忾!战斗越来越残酷。疯狂的鬼子见久攻不下,竟点燃了房屋,浓烟滚滚。趁着烟雾,他们扒开了南墙,像潮水一样涌进了村内。惨烈的巷战开始了!自卫团长刘德洪(另一位同名的英雄)挥舞着大刀,砍向敌人,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村民刘世山,一个普通的庄稼汉,抄起干农活的二齿钩,把翻墙进来的鬼子生生劈死!最令人心碎也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刘仲常兄弟四人身上。他们被敌人重重包围在一个院子里,弹药打光了,退路断绝了。面对步步紧逼的刺刀,兄弟四人没有丝毫犹豫。他们投出了最后两颗手榴弹,然后齐声高喊:“宁死不做俘虏!”毅然决然地跳进了院中的水井。万幸的是,井底有个凹洞,他们藏身其中,在冰冷的井水里坚持到敌人退去,奇迹般生还(后来被救起)。这是何等的刚烈,何等的骨气!然而,当鬼子最终冲进失去抵抗能力的村庄,他们露出了禽兽的本性。一场针对平民的野蛮屠杀开始了。
村民李瑞兰,这位后来被誉为“山东红嫂”的普通农妇,为保护孩子,膝盖中弹,弹片直到她离世都未能取出!一个九岁的男孩,被残忍地削去了臀部!无辜的少女,惨遭凌辱后又被刺穿腹部……这些暴行,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痛!直到下午4点,枪炮声才渐渐稀疏。我们诸莒独立营的战士们猛攻荆山上的伪军,日伪军终于仓皇撤退了。硝烟散去的刘家庄,满目疮痍。这场持续了整整八个小时的血战,我们英勇的乡亲们,用最简陋的武器,击毙了38名日军和102名伪军!但刘家庄,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86位亲人永远倒下了,几乎占了全村人口的六分之一!东庄被夷为平地,赖以生存的粮食、牲畜被洗劫一空……大地在哭泣,潍河水在呜咽。但是,乡亲们,刘家庄没有倒下!山东省武委会盛赞他们“创造了勇壮的自卫保家范例”,滨海区迅速发起援助运动,帮助我们刘家庄的亲人们,在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来,重建家园。
诸城刘家庄抗战纪念馆
今天,当我们走进石桥子镇的刘家庄,纪念馆前的雕塑上,游击队员和普通村民肩并肩,目光如炬,永远守卫着这片土地。最后一位亲历那场血战的老人刘洪彬(当时他才16岁)在几年前也离开了我们。但他生前那振聋发聩的呼喊,永远回荡在我们耳边:“要让子孙记住,咱庄的土墙是用血泡透的!”
86条鲜活的生命彰显的是平民百姓面对强敌时那宁折不弯的脊梁,是深深刻进我们诸城人骨子里的不屈与血性!它告诉我们,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人的天职,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本能。所以,朋友们,如果有机会,请一定去刘家庄抗战纪念馆看一看。抚摸一下那门枕石上清晰的弹痕,感受一下那古城墙的厚重。你仿佛能听见,1945年那个春天的怒吼,依然在荆山脚下,在朱龙河畔,在我们每一个诸城儿女的心中,激荡回响!因为,这片土地记得,历史记得——诸城人,从不低头!
撰稿人: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