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莲
第一次在婆家见到杆子秤时,我的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便在婆家人面前暴露无遗了。杆子秤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少见,大到称猪能称几百斤、秤杆有孩童胳膊粗的;中到日常称菜、称米用的几斤几十斤的;小到药房里称药用的几钱几两的,秤杆只有筷子粗,金灿灿的,不知是金子的还是铜的。这些我都见过,唯独婆家的这杆秤我第一次见。它的秤砣不是常见的圆墩墩的圆锥体形,而是圆环形的,外面还有短短的三个小耳朵,很精致,极像一种古钱币;颜色墨黑墨黑的,大概是黑铁所铸。
秤杆上有三根秤系(我平时见的杆子秤只有两根秤系),对应着秤杆上的三种刻星。最小的一面只能称三斤,最左边有定盘星一个,从零两开始;最大的一面可称二十二斤,五斤为开盘;中间的一面可称六斤,一斤为开盘。
这杆秤最奇特之处还不在它的秤砣和秤杆,而是它的计量单位。从我懂事识数起,只学过满十进一,也就是十进制。《三字经》中有云:“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可见,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基本上是以十进制为主的。而婆家的这杆秤居然不是满十进一,而是满十六进一,也就是说它的一斤不是十两而是十六两。习惯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十进制,面对十六进制,我的笨脑子怎么也转不过来,所以到现在我也不会用这杆秤。
前些日子给学生讲“半斤八两”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不解,我忽然想到了家中的这杆十六两秤,可不就是最现成的教具?学生一见,个个作恍然大悟状。没想到这杆早已被闲置的秤,在新时代还能发挥余热。
细究十六两的渊源,居然大有来头。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自然就是八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这也是成语“半斤八两”的由来。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公元1262年)中有“斤价求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
关于十六两秤,另有一说是道商的祖师爷范蠡所创。范蠡在设计时象天法地,采用南斗六星的主生和北斗七星的主死,来作为秤杆的标记。一颗星就是一两重,十三颗星就是一斤,这就是最早的统一计量工具———秤。他还具有前瞻性地观察到,追逐于利者常为利而亡,逐利很容易败丧经商者的道德品质和摧毁经商者的道德品格。为了避免德性较差的商人缺斤少两,丧失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品格,范蠡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又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十六钱等于一两,十六两等于一斤,于是十六两秤又叫十六金星秤。秤砣,叫权,秤秆,叫衡,“权衡”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手拿杆秤要懂得权衡之道,用秤之道。秤上的星叫定盘星,也叫准星,告诉大家用秤要准。那北斗七星,是告诫用秤之人心中要有方向,不可贪图钱财,不辨是非;南斗六星,是表示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告诫人们要心居中正,不可偏斜。那福禄寿三颗星,说的就是卖东西时若少给人一两,就损福;少给二两,就少禄;少给三两,就折寿。
这十六位星宿大神,一直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所以人们都会说,人在做,天(神)在看,告诫世人做事要公平公正,走正道,不要贪赃枉法,否则要受惩罚的。
(作者系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