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书记,我先上。”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诸城市桃林镇山东头社区山东头村第一书记刘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主动放弃春节假期,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勇当疫情阻击一线“逆行者”。

驱车400公里急返程,当好群众“主心骨”
从济宁老家到工作地诸城,需要长途驱车400公里。大年三十才回到老家的刘利,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因担忧着村里老少爷们的健康,没多久,他和家人放弃年假赶了回来。
“山东头村地处潍坊、青岛和日照三市交界处,人员来往频繁,疫情防控压力不容小觑。”刘利说,刚回老家的时候他还一直跟村负责人保持电话、微信联系,随时了解村里的动态。
返村后,刘利迅速转变角色,带头宣传政策和防护知识,带头入户排查人员情况,带头在劝返点值守,与山东头村党员干部战斗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线,迅速成为村里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心骨”。
“我把今天的几项重点任务再给大家一强调:一是解学臣儿子婚礼的事。前期经过大量做工作,老解一家响应号召同意停办婚礼。明天是原定的婚期,今天再嘱咐嘱咐老解,确保万无一失,不出纰漏;二是捐款的事。一定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能通过微信捐的就用微信,避免人群聚集……”2月11日上午9:00,桃林镇山东头社区山东头党群服务站里,刘利正在每天的疫情防控碰头会上,同村干部梳理一天的工作。
2016年1月,在诸城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的刘利,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省定贫困村山东头村担任了第一书记。两年任期满后,他主动申请留任,继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带领村民打水井、修水库、建茶厂、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山东头村建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和卫生村,建档立卡的84户185口人如期脱贫。4年时间,他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村里人”。

盯靠防疫第一线,化身战疫“急先锋”
疫情防控重点在社区,难点在农村,刘利深知这一点。他不等不靠,与村干部一起制定了科学严密的防疫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细致到位。针对疫情传染性强、部分村民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不愿意戴口罩等问题,刘利和村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戴口罩,提高防范意识。
他利用登门走访、宣传栏、标语横幅、微信群、村内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宣传上级政策、防控措施、个人卫生等内容,把防控要求送进家中,把防控知识送到手中,消除群众恐惧心理,指导群众养成健康卫生习惯,科学防控疫情。
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刘利会同党员干部、志愿者和社区医院医生细化网格管理,分5个小组对全村265户865人实行“地毯式”排查,摸排出从武汉回村的2人。对这2人以及其家人等密切接触人员作为重点防控人员,进行登记造册,每人安排一位村干部和社区医院医生为包靠责任人,落实居家隔离观察要求,每日两次监测体温,随时掌握重点人员身体状况。
同时,对村民办理婚事、寿宴等上门进行劝导,落实婚事延办、寿宴停办的要求,成功劝阻延办婚期1起、寿宴停办3起,有效避免了人群聚集行为。
主动作为严布防,为群众站好“前哨岗”
疫情防控,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为防止病毒输入,落实所有社区一个出入口制度,在山东头村设置劝返点。山东头村东临220省道,山叩路东西横穿过村。在设置“劝返点”上,有的干部提出,“山叩路车辆多、人员多,咱们把劝返点设在南北主大街,其余路口用隔离网隔开,这样既省事还能减轻工作量。”
刘利力排众议,坚持在山叩路设置劝返点。他说,“在南北大街设置劝返点,我们是轻松了。但西面的社区和村压力就大了,相当于把困难转移了,这不是我们山东头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在刘利的带动下,山东头村主动在山叩路上设置了劝返点,为其他社区站好第一班岗,减轻了相邻社区的疫情防控压力。
刘利还在山东头村劝返点设置党员“先锋岗”,与村里党员干部24小时轮流上岗,做好进出人员的劝返、登记工作。对辖区内不明身份的外来车辆、外来人员进行密切关注和排查。正值春忙季节,村民每天要对茶园进行松土、施肥等管护工作,多次往来劝返点,每次都要登记、测温、佩戴口罩。个别村民不理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自找麻烦,有时说话对布防工作不支持。
本来好说话的刘利,在这上面却一点都“不近人情”。他跟劝返点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说:“我们宁愿被百姓骂,决不能让百姓哭。人心都是肉长得,时间长了,他们一定会理解咱们的良苦用心的。”
“刘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老少爷们都觉得有了‘主心骨’了。他带头捐款,在口罩奇缺的情况下,找朋友、找同学,给我们淘换了50个口罩。有这样的‘第一书记’带领,我们党员干部一定冲在前、干在前,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山东头村负责人解佃毅说。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