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华
我的故乡坐落在潍河流水潺潺的东岸,每到了草长莺飞五月天、芳菲尽染柳如烟的时节,镶嵌在村庄西邻的那片树粗枝壮叶茂的高大板栗树盛开着一根根长长的板栗花,让风儿轻轻一吹,沁人心脾的浓浓香味飘扬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漫步走在故乡一条条不沾泥土的洁净柏油水泥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漂亮高大的红砖红瓦房屋,过去那种低矮的土打墙泥草屋不见了,房前屋后的一大堆玉米秸一小堆麦秸草不见了,每家每户做饭时从房屋顶的烟囱里冒出的那缕缕扶摇直上的浓浓黑烟不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故乡的父老乡亲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足了,村风民俗文明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当你走进故乡父老乡亲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那种柴草堆满屋、盘碗随处放、烟熏呛鼻眼的现象没有了踪影,故乡厨房的变迁曲是改革开放40年来诸城广大农村发生日新月异巨大变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里,故乡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一家几口人居住着三间低矮的土打墙泥草屋,当中一间是做饭的厨房兼餐厅及储存室,盘起了两个烧火做饭的灶台,一个抽风的风箱,两个灶台轮换着用。盛水的大缸占据了厨房屋的一角,房屋的另一角摆放着一张三抽桌,上面摞放着盘盘碗碗、筷子、菜刀、锅铲等炊事用具,桌子底下塞满着盛米面的袋子、盆罐和面板、菜板等。另外两间房屋盘起了火炕,既是休息睡觉的卧室,又是衣物与粮食的储存室,还是吃饭的餐厅。无论春夏秋冬的烧水做饭、取暖全靠一把把的柴草,父老乡亲最怕的是每到了阴雨连绵的季节,柴草被雨淋湿了没法烧,因此烧水做饭的柴草在雨季堆积满了做饭的屋,人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每天做完三顿饭和烧水取暖下来,女人的身上、鼻孔里、耳朵里、嘴里到处是烟灰,房屋的墙壁和顶棚被烟熏火燎的乌黑一片,“黑厨房、土灶台、破风箱、大水缸,一日三餐不离柴”就是故乡家家户户厨房的真实写照。过去故乡的农村,由于家家户户烧水做饭取暖烧柴草,砍柴拾草也便成了男女老少的头等大事,在故乡的房前屋后,那或大或小的一个个柴草垛便是父老乡亲相互炫耀的资本。
岁月转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沸了沉睡的农村。农村家庭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故乡父老乡亲的家庭经济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水平与质量进一步显著提高。钱袋子越来越鼓的父老乡亲,开始逐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故乡的农村兴起了建盖宽敞明亮的四间红砖红瓦大房屋和南屋,并单独留出一间房屋作为厨房,阴雨连绵的季节,柴草整齐的堆放在南屋的走廊里,烧水做饭虽然还是烧柴草,但厨房里的卫生比以前好多了。进入九十年代,故乡的父老乡亲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家家户户又兴起了新一轮的“厨房革命”。昔日烟熏火燎的烧柴草灶台被拆除了,换成了清洁、环保、节能的液化气灶和液化气钢瓶,盛水的大缸被村村通的自来水所替代,拧开水龙头直接淘米洗菜、洗碗、做饭等,比外出挑水省事轻松多了。轻轻转动着液化气灶的开关,烧水做饭变得非常方便省力。因为增添了抽油烟机,厨房里不再有浓浓的油烟味,厨房变得洁净卫生,故乡农村“一日三餐不离柴”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话题。
改革开放跨入了21世纪,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民营、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发展,年轻力壮的中青年农民走进企业打工成了新型工人,老年人在家为子女照看孩子亨清福,故乡的父老乡亲与城市人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乡农村的厨房又来了一次新“革命”,厨房灶具新添加了微波炉、高压锅、电磁炉、电饭煲等现代化的炊事用具,煮饭烧水做菜实现了液化气和电器化。在昌城镇得利斯村,在全市农村率先实现了天燃气家家户户开通的先河,该村的父老乡亲省去了跑十几里的路带着液化气钢瓶到液化气站罐装的麻烦。电冰箱也成为故乡父老乡亲厨房革命的“新宠”,电冰箱成为了家家户户厨房革命的新成员,各类蔬菜、猪肉、禽肉、鱼类、奶制品、面食等,分装在电冰箱里,现吃现拿,现拿现做,省去了天天去集市购买的时间。
收入水平看房屋,小康生活看厨房。现如今,故乡农村一排排高大红砖红瓦房屋的宽敞明亮,快捷方便、洁净卫生的煮饭烧水做菜现代化、燃气化的炊事用具,储藏食品的电器化,让故乡父老乡亲有了新型城镇化、现代化生活的新享受,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作者地址:兴华东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