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关银行操作风险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从中信银行郑州黄河路支行理财案,到银行代销理财产品引发“飞单”纠纷,再到一些银行网点屡屡接到保监部门的罚单,银行案件似乎进入一个多发期。
操作风险及案件增多,与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变化有关。刚刚公布的银行一季报显示,多数银行盈利增速出现大幅回落。作为一个顺周期行业,这显然与经济增速下滑和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的持续推进,银行开始寻求业务和盈利的全面转型,在转型期需防止因为对盈利的考虑而放松了对风险的排查和防控。
基层网点的经营压力是造成银行操作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随着盈利下滑和竞争加剧,经营压力经过层层分解,就最终落在了基层员工的身上,以至于一些基层网点想方设法甚至不惜违规经营以打赢“揽储大战”。在中信银行郑州黄河路支行理财案中,当事人之一贾芳芳给郑州市金水区法院出具的一份材料里提及,“让我负责楼上的理财工作,条件是业务上由行里领导。然后把来行里贷款的客户介绍给我,把客户理财的资金以高息贷款借出去。利差收益部分用于支付高息买点完成揽储任务。”
外部经营形势的变化,不仅带来对银行不良率上升的担忧,更重要的是在经营压力下,基层员工会出现道德风险,造成操作风险,甚至演变为严重的刑事案件。在已经曝光的案件中,不乏银行基层员工利用在银行职务的便利以及对信贷业务的熟悉,介入到民间借贷的漩涡中,或者违规代销理财产品。而在业务操作中,也很难将其个人行为与银行的业务隔离开来。
而且,大部分案件发生在银行基层网点。曾经有人说,利差和网点是银行获得的历史遗留的两大财富。没有任何其他机构有着像银行一样的覆盖面和服务触角,在基层农信社以及邮储银行,触角更是伸向了边远的各个村落。基于网点优势,银行吸引着保险、证券、基金等业务走进了自己的营业大厅,代销业务成为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工行、建行等大行已经与北京协和等医院合作,推出了银行网点预约医院号源业务。
其他金融机构的许多金融产品依托银行的代销渠道展开营销,意味着银行业务多元化是一个大趋势,保险、证券以及理财产品的业务交叉以及规模膨胀,也给银行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新要求。防范银行“营业大厅内的风险”成为一个新课题。
理财业务是银行转型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近期风险频发、被广为诟病的业务领域。许多银行尽管在提成上有着诱人的激励机制,却容易引发营销人员的违规操作。而且由于银行自己发行以及代销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判断、准确衡量其中的收益与风险,普通消费者金融知识欠缺,风险意识淡漠,自然不明就里。
而且,一些基层客户经理在销售产品时,对收益描述得天花乱坠,对风险却只字不提,甚至有欺诈客户的嫌疑,客户们也难免上当。
以银行网点代销保险产品为例。监管部门早已严禁使用“利息”、“存”、“零存整取”等误导性陈述,对客户进行误导或诱导销售。但是,一些保险公司和银行基层网点在管理中仍不规范,误导行为严重。河南保监局今年1月23日开出的23张罚单中,其中就有邮储银行的多家基层营业所。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宝丰县赵庄乡支行,2010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间,在代理保险业务活动中向投保人提供与保险合同内容不符的错误信息,欺骗投保人。这类销售误导行为造成集中退保的群体性事件,因此受到了吊销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有观点认为,操作风险是银行风险防控的软肋,因为它不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样,能够通过分析和测算得出,进而进行系统性防控,而是需要加强内审以及有效的风险排查。防范操作风险关键是“防人”,近些年银行基层网点有一些非正式员工,或者被称为“协议工”。这类员工在成为正式员工前,多是一线的营销人员,在进入银行门槛前甚至被要求“有客户资源”。防范这些员工在完成经营业务指标时出现的违规经营苗头,应当是操作风险防控的重点。
近期银行案件频频出现,也暴露出银行服务同质化严重的弊端。过去银行盈利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增长以及规模扩张,基于我国金融体系不甚完善,金融供给还存在着明显的缺口。如今随着竞争加剧,银行服务到了“拼品质”、“拼特色”的时代,银行在做大中间业务、实现盈利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经过一个阵痛期,这一关键时期,不能放松对风险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