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联合山东省内52家博物馆,展出文物400余件(套),共同诠释着中国“礼节”思想的深远内涵、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揭示山东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核心地位。
一幅一脉相承的文化历史画卷,打开了通往古老齐鲁的时光隧道。这场火遍网络的展览带人们穿越时空打开“时光之门”和历史对话,探索文化脉络,寻找文化根源。
说起文化遗产,总有种厚重和遥远的感觉,但其实,文化遗产的源头是活的。正如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去触摸和探寻“活”的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月21日召开的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提出“要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切实做好以文化人、展示利用、数字赋能、传播交流的文章,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
一个“活”,一个“传”,为文化遗产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在青州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的明代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状元卷旁边的多媒体互动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孔子博物馆,模仿微信界面设计的“夫子问答”是这里人气最旺的场所之一,游客可以触控屏幕将疑问发送给孔夫子,通过沉浸式互动的方式,“聆听”孔夫子的答案。
一份“穿越历史的墨迹”、一个“跨时空的答案”,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历史和文物“活”起来……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山东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以全新的展陈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和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近年来,山东不断营造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深入挖掘、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多元呈现,持续推动文物“活”起来,曾经“高冷”的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有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山东博物馆参观总人数近15万人次,成功跻身春节假期国内博物馆热度前十。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通过多元化、智能化、体验化手段,使文物和历史不再局限于封闭的展柜之中,而是真正成为大众触手可及、心有所感的生活组成部分,让文物更鲜活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底气,而考古是我们观看历史的眼睛。
3月21日,为开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当天上午,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章丘焦家遗址、城子崖考古遗址公园。第二天,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海岱考古”再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山东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弥足珍贵。齐鲁大地拥有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等等这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灰陶尊、人面纹玉饰、汉画石刻等文物,焦家、城子崖等遗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化身,需要倍加珍惜、世代守护。
为保护好这些宝贝,山东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地方法规。在全国首创设置2600 余个文物保护公益性岗位,实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目前,山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 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项。在不断的保护和传承中,齐鲁大地的人文沃土获得了进一步的精神滋养,“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持续深化,“海岱考古”品牌持续叫响。
在文化遗产丰富的齐鲁大地上,每一座古城、每一处古迹、每一个文物,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镌刻着我们的过去,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要让文化遗产“传”下去,如何“传”下去?正如这场座谈会所说“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
让文化遗产走入生活、融入生活,就是让这份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量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正是我们从容面对未来的底气。
为了让文化遗产变得更加“鲜活可触”,山东创新转化手段,一大批文保单位、遗址遗迹、文博场馆、古镇古村纳入旅游线路,促进了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相互赋能。目前,全省已对外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手绣项目传承人卞成飞通过社交平台推出一系列介绍沂蒙手绣历史、技艺的短视频,深受非遗爱好者喜爱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让沂蒙手绣大放异彩并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碑刻传拓技艺传承人肖广德,现场示范并指导前来体验的游客进行拓印。“传拓技艺不仅具有审美艺术价值,在完善史料和历史研究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节期间,曹县汉服产业销售额高达3亿元、同比增长超50%,皮影成了马面裙花纹、曹县柳编做成汉服配饰、运用木雕技艺制作汉服发簪……
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游览、穿戴设备体验游戏等途径,山东拓展“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山东故事”,吸引大批游客与文化遗产“双向奔赴”。
让文化遗产“潮”起来,山东推陈出新,不断优化文化消费服务,让文化遗产持续“传”下去。
有关平台统计数据表明,在关注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信息的人群中,18—30岁的人总占比近50%。这些年轻人正是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根基所在。
山东拥有120多万家各类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年产值超过1600亿元,众多青年创业者正在挑起文化传承的大梁;在山东,AI技术实现文物复原,“新中式”“国潮风”走进时尚生活,文物古迹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令国内外青年心驰神往……把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年轻人的文化IP,焕新深厚文化内涵,鉴往知来引发年轻人群体情感共鸣,让文化遗产持续“火”下去、“传”下去。
用创新让文化遗产惊艳“亮相”于当代生活,以多元方式呈现文化底蕴深厚的齐鲁大地。
从冰冷遥远到生动可感,经过时光的沉淀,文化遗产在当下愈发绽放历久弥新的光彩,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力量,融入当代人们的DNA,引领着人们前行的方向,而这正是“传”下去的应有之义。
回望千载,何以齐鲁。
当下,底色厚重的文化遗产正在齐鲁大地上持续激荡着跨越五千多年的文明回响。(文/靖晓红)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