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森
我的家乡在诸城,相比于穿,那儿的百姓更钟情于“吃”。“穿”可以将就,可以凑合,但“吃″却很讲究,甚至考究。
诸城烧烤,诸城独有的名吃之一。一套臭哄哄、脏兮兮的猪下货,(据说南方人都不屑一吃),让诸城人稍加捯饬,转瞬变成令人垂涎欲滴的下酒佳肴。猪头肉、猪耳、猪肚儿(胃)、猪心、猪肝儿、猪肺、猪蹄儿、猪大肠,反复清洗,收拾干净后,放少许肉桂、茴香、姜片、葱段,酱油等搅匀腌制数小时,放入大锅中,把八角、桂皮、陈皮等装入纱袋,置入锅中。烧火大多用木柴,用树墩劈成的那种,火候一定要适中,不能煮太烂,也不能煮得欠火,以能把猪头肉完整地从骨上剔下来为宜。猪肝则不要放得过早,放早了就会煮得过火,就是俗话说的煮老了,口感欠佳,煮到七成熟时,再放盐。煮好后,捞出,晾上个把小时,把锅里的老汤盛入盆中,然后把猪蹄肉、小碎肉、葱段放入,熬制成肉冻,这是做烧烤的副产品。马上进入烤制阶段,把锅底放上几把红糖或白糖,把锅中放上用粗铁丝编成的铁篦子,把晾好的猪下货整齐码放在上面,最后盖严锅盖,重新烧火起灶。这时,烧火的柴草不能再用木柴了,而是用松软的柴禾,比如晒干的草。文火慢慢会使锅底的糖变成缕缕黄烟,不断熏烤着蓖子上的猪下货,阵阵肉香扑鼻而来,这时,整个院子甚至大街小巷弥漫着烤肉的浓浓香气。时间不长,打开锅盖,一锅酱红色、香喷喷、热腾腾的诸城美味出锅了。切巴切巴,装入盘中,再捣上一碗蒜泥,卷入单饼或煎饼中,或直接蘸点儿蒜泥食之,堪称人间美味,如果再斟上一盅老白干,伴随着小酒下肚的“吱”的一声响,一种幸福感定会油然而生。用同样的方法烤制的烧鸡、鸡背等也是远近闻名,据说某些大腕、大佬慕名而来,只为吃一只乏肉的鸡背。鸡背,在家乡人的精心烤制下,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纠结已是荡然无存,撕一块少肉的鸡骨,含入口中,反复吸吮,品味数遍,不忍弃之,回味悠长。诸城烧烤,不仅是必备的年货,搁在平日也一度成为人们走亲访友最拿得出手的馈赠佳品。
诸城的另一特色名吃就是辣丝子。辣丝子的制作多数在冬季,原料的学名叫芥菜头,诸城乳名唤作辣菜疙瘩。洗净,晾干,切丝,如同土豆丝一般粗细,用八角煮开水,凉透,把辣菜丝置入坛子中,加入少许姜丝,再倒入事先煮好的凉白开,加少许盐,再按比例加入白醋,一般水醋比例为3比1,放进几粒生花生,把萝卜切成片,均匀地覆盖在辣菜丝上方,用薄膜密封住坛口。十天八日后,就可大功告成,拨开萝卜片,用筷子夹上一盘辣丝子,滴上几滴香油或放上少许白糖,香香脆脆、辣气穿鼻而过,再吃上一颗花生米,那种无法名状的辣气,既便恰逢感冒鼻塞,也会顿时使你上下通窍,舒适之极。正月里走姑家串姨家,饭桌上摆上一盘挑逗味蕾的烤猪头肉,再端上一盘爽爽的辣丝子,亲戚们围炉煮茶,把酒言欢,分享去岁丰收景,畅谈来年创业梦,那必是令人心花怒放的美事。
有了下酒菜,自然也少不了面食。挑逗人们味蕾的诸城家乡面食也真不少,餶飵(gu zha,学名水饺)、手擀面、老面馒头、葱油饼、单饼、杠子头、萝卜粉条素包等不下十种,任选一种都准保你过足吃瘾,享尽口福。今天就单说说萝卜素包吧。萝卜粉条素包,一般都是过年才包。秋天拔的萝卜,埋在窖子里,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平时馇小豆腐用,二是为了春节前包素包。菜包的炒馅工序相对较为繁琐,先把青萝卜擦成细丝,开水焯好,捞出用双手攥出水分,粉条若干,可先用水泡软,切碎,把大豆腐切成很小的方块备用,然后把猪膘子肉切碎加姜末、葱花、八角,放在大铁锅爆炒,直到把猪肉炒出油来,加入切碎的大豆腐,反复炒,至豆腐呈淡黄色,再加入沥干水的萝卜丝,继续翻炒,最后再拌上粉条,放上盐,包子馅才最终完成。把和好的发面反复揉好,做剂子,擀制面皮,圆形,中间厚,四周薄,包制时,把面皮放在左手,用勺子盛上馅,右手边转着边捏上鼻子,煞是板正儿。包完之后,把它们整齐码放在热炕头上。过一段时间后,用手托着包子掂量掂量,若觉着比较轻了,那就是醒好了。拾入大锅,大火蒸熟。菜包刚出锅时,不管它烫不烫嘴了,人们边嘘溜地吹着,边急切地享受着这香而不腻的美味,一口气消灭五六个,吃相极其不雅,足见味道之美。
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空气中隐约飘过淡淡的烤肉香气,哦,年来了。
(作者单位: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