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二十四节气与天文物候农事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天文物候农事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2018-02-02 09:58:04 来源:诸城新闻网

李华忠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近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二十四节气被称为农耕时代的“时间智慧”,它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我国先民在长期农耕实践中发现,农作物耕种需要根据太阳运行情况进行。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根据太阳在一年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用来概括农事活动。通过观星台,古人在正午测日影,夏天日影最短,冬天日影最长。将最长(冬至)与最短(夏至)之间,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产生了二十四节气。它从秦汉时期至今已沿用了2000多年。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又将二十四节气编成一段歌诀: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这样以来,就可把一年中这二十四个节气,以次顺利的记叙下来,对于记忆和推算节气与节气之间的季节交替,有极便利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与天文物候、农事、民俗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农事谚语:“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春种一斗子,秋收万担粮”,“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清明秫秫谷雨谷”。春天,大都种植的季节,在管理灌溉方面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麦喜三月三场雨”,“春雨贵如油”等。到了夏季,就开始收获了,首先是小麦:“芒种三日见麦茬”,“处暑无生谷”“日头(阳光)进屋,磨镰割谷”,“六月六,看谷秀”,夏季养生也有很多谚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秋季,则是“立了秋,利利落落往家收”;“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秋不秋,六月二十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冬季,着手冬藏,筹备自己过冬的物质:“小雪拔白菜,大雪拔萝卜”。农民借助于节气,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鲜明体现。得益这种智慧的指引,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传统农业辉煌。

  节气的美是太阳赐予的。一个一个的节气仿佛是“太阳的脚步”,我们每个人能够从寒来暑往、物候变化中感知。于是,在百姓心目中,“惊蛰”是一声春雷惊醒了泥土中深睡的小虫,百草顶开了泥土,“小满”是麦田的疯长,每一株麦子麦粒都饱满起来,在阳光下都是向上生长的力量。

  许多节令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好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如“清明包粽子吃鸡蛋,打秋千、踏青扫墓”,“冬至饺子夏至面”,“大暑吃凤梨,白露不露身”等。这些民俗依旧流行,有的地方仍把节气当做节日一样度过。在这样的民俗事项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新起点。是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为我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闻名的发展提供动力。

  古人通过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缔造培育了二十四节气等中华农耕文明的骄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有所减弱,但人类对土地、对农业的依恋不会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二十四节气仍是许多种植户进行农业生产、安排农村生活的根据。二十四节气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识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二十四节气在当代中国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二十四节气不仅对发展未来生态、有机、循环现代农业有重要意义,对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颇具启迪。面对当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现实,一些附着在农业生产上的农耕文化正在消亡。因此,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丞需在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年轻人中,普及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关系。让年轻农民热爱农业,农村成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使用人和收益人。

  (作者系诸城市密州路丹桂轩1号楼居民)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