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磊
放鹤园位于枳沟镇普庆村,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是明末清初“张氏四逸”中的张衍、张侗兄弟居住的庭院。张氏始祖张泰曾于潍河之畔获一白鹤,鹤翅悬一银牌,文云“元至正二年再放”。泰为易一牌云“明正德十二年三放”,遂放生,并在放鹤处建园,取名放鹤园,园中建放鹤亭。张衍、张侗皆为邑名士,通经史,善诗文,工书画,远近文人名士常聚其园中饮酒赋诗,泼墨挥毫,留下众多诗文绘画。后张氏兄弟选其精品,勒诸于石,置于园中,并流传于世,后人称为“放鹤园刻石”。现选取诸城博物馆馆藏的部分放鹤园碑刻进行浅谈。
“古槐歌”刻石
高36.6厘米,宽52.5厘米,厚9厘米。由“诸城十老”之李渭清(李澄中)撰文,杨涵隶书,清康熙二十二年撰。碑文为:
古槐不知年,虬根响灵籁,记得张氏移家时,槐花初发团云盖。三百年来人代改,老槐一叶飘烟海。昨夜风雨折顶枯,繁枝秃干如青须,槐乎槐乎,亦不生,亦不死。春色斜连古诸烟,秋阴半落葛坡水。今年为尔筑槐亭,亭中一醉天冥冥。天冥冥,叶齿齿,南柯太守卧未起。张氏古槐堂,渭清大史作歌记之,又七年,予过鹤亭,蓬海昆仲命书之石时,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夏六月也,云峭杨涵识。
石背面上端刻“东航先生小像及传记,张侗题”。下端刻张衍菊花图,跋:“闲写黄花思话古,草亭如笠雁声初,蓬海”。
张衍、张侗,张傃、张佳堂兄弟,四人诗、书、画俱佳,邑人誉为“张氏四逸”。张氏兄弟对清贵族怀有仇恨与不满,是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团体。
张衍(1634-1710),字溯西,又字宗海,号蓬海,自称“半只道人”,明时诸生。他与叔弟张侗共同扩建放鹤园,开辟卧象山谷,建设家庙,课教子孙,称名于乡里。衍轻资财,重交友,常以鸡黍延客,四方文士多慕名投之,据张侗《同心录》记,家中客无虚日,“戴笠乘车烂盈门,径草不生”。乘州李焕章兄弟二人来投,寄居放鹤园,衍为二人筑室居之,称此室为“二李轩”。益都高士杨涵工绝句,善画竹,尤以草隶书著称,但其性高傲孤辟,喜黄白术,衍为其筑室歇鹤村以居之。此外,还有益都文士王鲁珍、梁丘画家郭浯滨等投奔放鹤园,张衍皆诗酒供之。
衍善写墨菊,每到一地即在石崖、墙壁上用浓墨画菊,行路过之,不闻菊香闻墨香。他写菊更爱菊,在放鹤园广植名菊,常在夜间携酒一壶,花荫弄影,仰偃菊花前,捧腹自笑曰:“菊之爱者,谁说陶彭泽后无人?!”衍渐年老不复远游,遂于西村(薛家庄)小河边柳荫处,构茅屋三楹,沿河植荷蒲,称其屋为“四逸草堂”,与诸弟相聚吟哦,子孙随之,读书习礼,谈古论今,享受天伦之乐。衍亦工诗,留世甚多,著有《渐山阁草》4卷,此外还有墨菊画卷、菊花石刻等。纸绢本水墨《张衍墨菊》,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张侗(1634-1713),字同人,一字石民,诗、书、画冠绝一时,为“四逸”之最。精通经史,工诗及古文词,善画雁。亲作《放鹤亭记》,以昭示子孙。
侗与衍一样,素喜山水,曾北至蓟门,南游白下,西望泰岱、拜阙里,东抵二崂,登蓬莱。所至,必访当地文士大贤,相与缔交酬唱,以至囊空如洗者为常。侗还与张衍辟卧象山、龙潭诸胜景,率子侄移家卧象山之“我村”,课读不辍。
侗平生著述甚丰,有《<鲁论>言外集》《<大学>解》《续<大学>问》《读书续言》,还有《三才传》《四太极图说》《三古纪略》《读四子书》。诗词歌赋及纪事文有《其楼文集》《其楼诗集》《放鹤村文集》《卧象山志》《酒中所思》《同心录》等等传世。
张傃,字白峰,岁贡,不仕清,日与诸兄及友朋吟哦于放鹤园、五莲山、九仙山、卧象山谷及琅琊等地。与兄张侗因扩卧象山,作《化谷录》。有《一柳堂诗集》《化谷录》传世。
张佳,字子云,少孤。佳工诗善书,早补诸生。清初,以岁贡授莱阳训导,然以母故,坚不出仕。终于林泉。
杨涵画竹刻石
石刻石高56-79厘米、宽38厘米、厚7.6厘米。石正面刻悬崖竹,跋为“癸亥春末过鹤亭作,云峭”。“云峭”为清代画家杨涵的字。画竹刻石构图借鉴南宋流行的“一角式”,特点表现突出,隐约参半地描绘竹子,以少胜多,巧妙地裁剪,简洁明快地构图,空间大面积留白,寥寥数笔,表现出竹子坚韧的精神,正直的气节,纯洁的品德。表达了所追求乃是“一尺千仞势,数径三月春”的气概和“指腕所至交屈铁,目极飞云楚天碧”的大方气度。
杨涵,益都(今青州)人,字云峭,号云笠,清乾隆年间书画家。性简傲狂放。善画,尤擅墨竹,入神品。曾坐卧竹下,领会枝叶偃仰欹斜之态,久之,遂有所得,便纵笔挥洒,雨叶风枝,千层万叠,甚具匠心。笔下之竹,更是望见如闻有风雨搏击之声,枝叶婆娑,潇洒极致。
刻石背面刻张衍所画菊花及题诗。杨涵与张侗、张衍相友善,常寄居在诸城张氏兄弟的放鹤园中,为一代酬唱之文友。
杨涵“云山梦思”刻石
石高31厘米,宽49.2厘米,厚8.5厘米。正面横刻杨涵行书“云山梦思”四字,落款“云峭”。笔锋苍劲,布局奇异,不落俗套,别具一格。背面刻杨涵隶书《放鹤诗》:
山人放鹤东坡记,为名则同实则异;
张公放鹤张公仁,鹤项银牌岁月深;
放鹤张公有孙子,淑凤逸德远城市;
短垣茅屋仍未改,放鹤之园至今在;
苍藤古木蛟龙老,青苔满地竹枝扫;
公之子孙召我来,挂笠倚筇相徘徊;
月上边洲云上树,当年放鹤不知处。
丁亥秋夕鹤园作,杨涵
杨涵书法遒美,洒脱大气。杨涵死后,张侗葬之于卧象山小埠头东,墓碑题“益都高士杨云笠先生之墓”。由安丘张在辛书丹。张在辛(1651年~1738年),字卯君,号柏庭,又号子舆。清初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安丘人。13岁学画,镌刻印章,常与高凤翰、金农等人研究绘画、篆刻。集名流所长,遂得“扬州八怪”之奇风。兼精刻印,画入逸品。张在辛篆刻、印法,始学其父张贞,后学周亮工,刀法来自秦汉,小印尤工,是清初齐鲁派篆刻的代表人物。有《渠亭印选》《相印轩印谱》《隐厚堂印谱》和《隶法琐言》《篆印心法》传世,影响很大,有的被《清史稿·艺文志》收入。
“授剑图”刻石
石高79.5厘米,宽48.5厘米,厚9.8厘米正面刻两位老人授剑。人物以写意手法,线条简练,神态可掬。右上端有跋:“此图乃渠丘郭浯滨先生手迹,隆万间客鹤园时作。年久恐有陨越,爰寿诸石。放鹤园后学张衍摹刻。康熙三十六年嘉平之吉,张衍蓬海章”。背刻郭浯滨草书“鹤亭烟雨”四个大字,款署“浯滨”。
据张侗《同心录》中记载,“张氏四逸”结交的知名文人达百余人,多为山左(泰山东)名儒,其中有本邑之李澄中、刘子羽、徐田、丁豸佳、赵清、隋平,益都杨涵,安邱郭浯滨,乘州李焕章兄弟,渤海(今滨州市)李之藻等。众文士纷至沓来,寄宿于“我村”,会文于卧象山龙潭,寄情山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名篇佳作,部分已在两山山志中选载。
允素草书刻石
石高37.5厘米、宽54.6厘米、厚6.5厘米。刻石正面刻草书文:
大仙何处黄鹤舞,来鹤桥通白雪楼;
胜地自逢人作主,好风飘桂我惊秋;
千层松菊山山月,十里芰荷叶叶舟;
旧迹几行云海渺,涌轮亭上望悠悠。
允素
五山张先生趵突泉上诗伊时绅士拜为仙笔
明崇祯间手书于放鹤园清康熙年用勒之石
允素,史未载,根据碑刻应为推测,应活跃于明末清初,擅长草书,从风格和用笔上,可以看出习唐代书法家怀素草书。背刻卧象山龙湫重修光明藏碑记。张侗撰文,隋平作跋,跋云:“卧象山我村主人蓬海先生之子雯薰沐书丹。大清康熙四十五年八月望前一日,云门客子笠青先生之子杨越荫(下缺字)”,张衍之子张雯书丹。
毘陵赵夫子诔文刻石
石高29厘米,宽68.5厘米,厚12厘米。正文如下:
毘陵赵夫子诔文/毘陵夫子维岳降生幼学壮行/为国之桢/至尊特简山左文衡西踰太岱/东入蓬瀛代宣/天语潜泣幽贞牵引寒素尽出柴/荆捧读试卷涕泗纵横宁舍小/子勿遗老成老成代谢小子向/荣笙簧递奏鼓吹太平豪发不/公请殛司盟有皇上帝下鉴葵/诚谁使然黎太乙之精炯炯不/寐瘦骨支撑戊子中秋月华初/盈上鹊华桥佇听鹿鸣何来仙/吏迫赴玉京琴鹤宛在纵此无/声生徒闻之 拍案相惊十千桃/李雨泪齐倾(斩衰)无服尤以为/轻岂其丘壑而(敢)忘情酌取邨/醪佐以涧羹(儗)位哭之(噫)放鹤/亭高高马耳(为)作寿(筹)勒铭峰/头砥柱/大清
琅琊放鹤邨张侗薰沐拜书
渠丘徐天祥镌
背刻“古稀兄弟,相为师友”8个隶体字。跋:“癸未春寿,蓬海、石民两先生。山中五老庵之藻”。
诔文是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哀悼死者的文章,张侗全文用激情的笔法高度评价叙述了赵夫子生前教书育人,为乡村培养人才的业绩。
徐天祥,字梅邻,雹泉里人。精篆刻,隐于石工。后遇诸城李渭清澄中与之游,学乃大进,更名天民。晚居摘药山阴(柘山),绝迹尘市,以诗酒自娱,著有《梅邻诗集》。在超然台诸多刻石中,镌刻者徐天祥名字计有20余块,充分证明了徐天祥曾为刻石倾注了不少心血和精力,而留名于世。
正如张衍《墨菊图》的题跋“忧隐逸而思峥节”,可以看出“张氏四逸”面对家仇国恨,虽寄情于山水,但始终保持誓不仕清的文人气节。当时,明亡清立,许多文人名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清贵族的统治心内不服,又不宜反抗,只好远离世俗,归山隐居,于山谷幽僻之地,广结诗社文友,张氏放鹤园为文人聚集、结社赋诗的文化中心地。放鹤园之文士,所作的书画佳作、诗词歌赋、摩崖题字、石刻等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珍贵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美术研究价值。(作者单位:诸城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