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潍
诸城一中是我的母校,自1961年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后,我离开母校已经57个年头了。196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日报工作至今。虽然离校的时间越来越长,但与母校的感情并未因时间的久远而减弱,相反的时间越长,似乎感情越深。每当我回家乡小栗园探亲时,总要挤点时间到母校去看看学校的新变化,看望一下曾经给我知识和力量的学校领导和恩师,同时,向母校汇报我的工作情况。这种互动的活动,加强了我与母校的联系,加深了我与母校的感情。
今年9月中旬,我时隔六年又一次回到小栗园探亲,时间只有一周。尽管访亲探友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我还是想法挤出一天的时间到母校去看看。当我把电话打到一中校友办时,校友办的卢主任热情地回答说:“欢迎,欢迎,热情欢迎来自大西北的校友回母校参观。”9月20日上午10时,卢主任亲自到市府家属院接我去母校。学校负责人亲自接待我,一面陪我参观校园,一面详细向我介绍这几年学校的发展变化。看了校区看教学楼,看了高中部看国际部,最后又看了校史陈列室和博士墙。每看一处,都会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教育,我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我为母校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而自豪。面对崭新的新校区,我激动,我兴奋。我衷心祝福母校,更要为母校大大地点个赞。
如今,母校变大了,更变美了,环视校园四周,母校在我眼里,简直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原校区只有一百亩地,新校区扩大到五百多亩,在校高中学生由老校区的2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人,相当于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值得一赞的是校园的园林绿化,楼房前后,道路两旁,操场周围,学生活动区,到处都是绿树成荫,鲜花怒放的景观,绿化面积达到68%以上。排排法国梧桐撑着巨大的树冠,好像为莘莘学子撑起一把把浓密的遮阳伞,在这样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是多么惬意,多么幸福。这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所在的母校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时由于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不足一百亩的校园腾出一半种蔬菜,走进校园如同走进了菜园。如今走进新校园,如同走进了天堂仙境。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反差,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振臂称赞呢!
母校不仅变新了,同时也变靓了,这靓的突出表现是,近几年与美国等国外名校联合创办了国际教学部,与国际教育接轨,更好地培养开放型人才。我在国际楼参观校区时,更直接地感受到浓浓的国际气氛。这里的教室和外籍教师办公室,以及其他教学设施,都是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外籍教师直接用英语上课,学生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可直接进入美国名牌大学深造。这样,学生可以不出国提前圆了“留学梦”。国际部2016年第一届21名毕业生成绩优秀,全部被美国名校录取,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这种创新的办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办学层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使母校跻身山东省知名中学的行列。
我要为母校点赞的第三件事在教学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母校的高中部属公办体制,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由财政拨款。而初中分校是民办性质,投资方负责建校,一中负责教学管理,学校进行自主招生,人员工资和办学经费来自于学费。这种办学模式的好处是:一是整合了社会资源,调动了私企办教育的积极性,解决了学校发展资金匮乏问题,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二是激发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三是提高了高考复读的质量,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是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都欢迎的大好事,怎么能不令人称道和赞美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几年母校的迅速发展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头实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要特别为学校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点个赞。党委书记兼校长郑伟明,今年只有39岁,祖籍是湖北襄阳。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2002年诸城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时,他被诸城一中选中,并分配到一中工作。在15年的教龄中,他当过老师、教导主任、副校长,2016年9月,正式被任命为一中党委书记兼校长。他一上任就对学校的体制改革,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创新办学模式,争创全国名校迈出了新步伐。老校长李宪阳、王克田经验丰富,贡献卓著,是诸城一中办学的功臣。母校中有这样攒劲的领导和名师当“领头羊”,学校的发展是大有希望,大有奔头的,明天的母校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所以,当我参观完母校后,在留言薄上写下了这样三句话:“怀念母校,热爱母校,永远不要忘记母校。”这就是一位年逾古稀之年的老校友对母校的情结和祝福。
(作者为甘肃日报高级编辑,原《视野》杂志总编辑)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