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燕
“你教的是聋哑孩子?你们怎么上课?是不是不用说话?他们能听得懂吗?”……每当有人听说我的工作性质后,多数人对我们的课堂充满好奇。
是啊,中华语言如此深奥,仅靠简单的手语怎能完全表达清楚!听力和语言的缺失,让这些孩子失去了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是,我从不怀疑,他们除了手巧,更有“心灵”!
课堂上,我走进教室只做一个“作业”的手势,他们就会把作业本整整齐齐放到我面前;指一指屏幕上的大字课文,看他们一眼,他们就会开始朗读课文;把一些字词画上横线,不用我说,他们已经拿出词典开始查;我把词语写在黑板上,造上一个句子,后面再画上一条横线,会造不同句子的孩子已经把小手高高举起……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孩子们能十分准确地了解我的意思。而他们一个动作,一句含糊不清的话语,我也会明白他们的意思。
默契,足够让我们心有灵屡一点通!
默契,不是天生就有。
当初,为了弄懂他们的语言,我上课下课跟他们在一起,他们聊天时,我也掺和进去,不懂就让他们写给我看。我说的他们不懂,我就写下来,让他们用手语打给我看……
当初,为了让班里那几个戴着助听器、能够听到微弱声音的孩子能听到我的声音,为了让那几个总喜欢学我样子的孩子能够看清我说话的口型,我在课堂上用更加夸张的口型更加大声地说,反复不停地说……说了千百遍,孩子们能领会的或许只有一点点,可是,为了这一点点,我愿意付出全部努力!一点点,再一点点,总会积少成多!
当初,为了让他们学会一个词语,我仔细观察他们对我讲解的反应,我寻找着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法。
当初……
默契一旦形成,沟通变得无比简单!
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以为这篇散文对孩子们来说太难了,隐藏在文字中的那份深情,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向孩子们表达清楚。讲课前,我让他们想想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说说记忆中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讲课文时,我领着孩子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背影,感悟背影。尽管他们听不到,我还是饱含感情地读着课文,向他们传递着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当我讲到最后,读着父亲的来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我看到好几个孩子眼角闪起了泪花。不用再多说多问,那闪闪的泪光告诉我,这篇课文他们懂了。没用太多的手语,没有太繁琐的讲解,他们与我们一样,有“心”!
“刘老师,因为参加舞蹈训练,我学习有点退步了,我该怎么办呢?”“刘老师,虽然毕业了,但是你永远是我的老师!”……如今,孩子们已经毕业了,他们与我的沟通不断。每每想起他们,那份默契,总会让我心生怀念。
默契,来自课堂内外下的工夫,来自彼此关注的心灵!
默契,如此简单!默契,如此不凡!
(作者系市特教学校骨干教师,从事特教工作21年)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