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初识张健,是在红姐邀约的聚会上。张健与红姐是同学,起初在市中医院眼科工作,我对他的认知大都是从红姐嘴里得知的。
“张健是我班同学里最温暖的暖男。”
“不管有什么事情找到张健,他总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好。”
“张健就是我们的免费保健医生。”……
很快,这些我原本觉得只是听听而已的“赞美”之词就得到了验证。刚刚四岁的小外甥被检查出来眼睛近视加弱视,妹妹很着急,说是打听着市中医院眼科很有名,问我医院里有没有熟人。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想到了张健,可毕竟只有过一面之缘,犹豫片刻后拔通了电话。说明情况后,电话里张健很简单明了地告诉我:“明天上午八点半,带着孩子来医院找我。”
“明天不是周末吗?您……”我很怕给他添麻烦。
“没事,您来就行。”张健很肯定地回答。
第二天一早,我和妹妹带着外甥来到医院,张健早已在眼科诊室等着我们,他把我们带到眼科主任孙洪然的面前,说孙主任是全省乃至全国眼科业内有名的专家,把孩子放心交给他看。整个检查过程大约一个半小时,张健都全程陪同。检查完后根据结果孙主任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这期间张健也会参与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都是非常谦虚地征求孙主任的意见。孙主任赞许地笑着对我说:“张健自己就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眼科医生,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他还非得让我给看,足以说明对你这个朋友的重视程度。”我非常感激地对张健点点头,心里油然而生敬佩和感激之情。
过了不久,却听说张健离开了心爱的眼科,去了父亲所在的中医科,心里很是纳闷不已。
一个草木凋零的深秋,红姐约着吃饭,张健也来了。许久未见,张健苍老憔悴了不少。从大家的你言我语中,我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前段时间,张健的妻子患病去世了。
妻子是他当年在医院见习时一见钟情的同道中人,对中医事业非常热爱和向往。张健的父亲张绪培是中医院的创建人之一,我市有名的中医老专家,高超的医术造福了很多患者。看到儿媳对中医有极高的悟性,就把她定为自己的学术继承人。张健的妻子在公公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很快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主治中医师,得到了院领导和广大患者的认可。夫妻俩人携手同心走过了十几年,并孕育了两个孩子,生活事业可谓幸福如意。
谁知“彩云易散”,2007年的秋天,张健的妻子突感不适,经检查确诊患上了一种少见的胃癌,并且已经腹膜腔转移。医生明确告诉张健,已经没有手术时机了。面对这样的结果,张健一下子从幸福的天堂跌落到地狱的深渊。最终2008年的中秋节,在那个举家团圆的节日里,妻子带着对未竟事业的热爱,带着对子女的牵挂,离开了她挚爱的亲人。
妻子的离世,很长一段时间让张健萎靡不振、无法自拔。可是当他看到白发苍苍的父亲老泪纵横地担忧他,对精心栽培的儿媳去世的疼惜,对医院中医事业的忧虑,看到院领导殷切期盼的目光,张健决定放弃已经有了十几年工作经验和成绩的眼科专业,回到中医门诊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把父亲的学术经验和妻子所热爱的中医事业传承发展下去。
由西医转中医,步入一个陌生的崭新的专业领域,困难和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可是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成了张健不断攻克中医工作的源动力:“在中医临床实践里,遇到疑难杂症,要像刨树坑一样,这里刨不动了换个角度再去刨。只要掌握了中医理论的精髓,遇到从来没见过、没学过的疾病,也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治疗。”张健克服了心里种种障碍,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终于重拾信心,投入到中医临床工作中,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眼病的理论与经验。
现在的张健,已经被潍坊市卫健委确定为优秀中医学科骨干、诸城市首届名中医,担任我市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主任,是潍坊市中西结合协会风湿专业委员会和中医药协会治未病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的副主委,还是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外聘副教授。
谈到这些的时候,沧桑憔悴的张健眼里霎时有了光芒:“中医承载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将中医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张健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个中医家庭,特别是自从妻子去世后,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中医的兴趣和认识,女儿高考那年,张健将她学习中医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特点一一列举出来,懂事的女儿主动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每逢学校寒暑假时,女儿就主动到医院见习并跟随爷爷坐诊,那股认真执着的劲儿,真有当年她妈妈的影子。今年大学毕业后,女儿就应聘回到市中医院,真真正正接起了妈妈未跑完的接力棒。
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个场景在我脑海里由模糊渐渐变得清晰无比:在市中医院的偌大的中医诊室里,熙熙攘攘的患者围绕着鹤发童颜的爷爷,笑意盈盈的儿子儿媳,还有青春蓬勃的孙子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