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仰望一座山

仰望一座山

2017-04-09 10:18:00 来源:诸城新闻网

王泮政


  我已数次来到这座山的脚下,怀着崇敬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向山顶登攀,登至山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心中悠然升腾。山顶无他,青松翠柏簇拥着一座十几米高的木石结构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缓步绕塔一周,默念着塔身上镌刻的碑文和烈士的名字,心头涌动着无限的崇高。极目四望,方圆几十里之内阡陌纵横,庄稼郁郁葱葱,村庄星罗棋布,尽显勃勃生机。东望,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影影绰绰地浮现在眼前。我仿佛感觉到,纪念塔上镌刻的烈士,每一个姓名都是一双光芒如炬的眼睛,一直注视着这片战友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这片勃发的土地,或可使他们感到欣慰。
  我在仰望,仰望这座英雄灵魂居住的山巅!
  这座山是锡山,诸城西北六十华里渠河东岸的一座小山丘。
  说它是山,其实海拔不足160米,因周边几十里无山,而它又突兀而出,就姑且算作一座山罢。
  一座山总有一座山的故事,一座山也会有一座山的魂魄。锡山虽小,因它安放了英雄的名字,也便有了英雄的魂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铁蹄踏遍我泱泱中华,大至都市,小到乡村,时刻遭到日寇的蹂躏。一九四四年二月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盘踞在宋戈庄据点的一百多名日寇,窜到锡山脚下的夏家营子村抢掠财物,得到消息的诸莒边县委武装大队和独立营的战士火速赶赴投入战斗,一举歼灭了四十多名日本鬼子,残兵败将仓皇逃回据点。这就是著名的夏家营子反击战。在其后许多次战役中,独立营牺牲了29名英勇的战士,锡山大地浸染了英雄的鲜血,天地同悲泣。
  先烈们悲壮而去。诸莒边县委选择锡山建纪念塔,让烈士们的灵魂栖息于青山绿树之中。塔的背面镌刻着50位烈士的英名,其中的21位是当时本县在外地牺牲的战士,与独立营的烈士合葬在一起,寄托全县人民的哀思。
  纪念塔上刻写着碑文和挽词,县各救会的挽词极具代表性,“战功卓著,根据地依作屏藩,至今德在诸莒,名扬滨海;噩报传来,老百姓如丧考妣,霎时风寒浯水,云暗锡山。”挽词高度概括了先烈们的功勋,形象地描写了老百姓的悲伤之情。抗日烈士纪念塔是诸城四处近现代遗址的纪念建筑物之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岁岁年年,各地群众常来瞻仰纪念塔,缅怀先烈业绩。
  锡山之称,并非因产锡而名。相传山底下有银矿,明朝太监魏忠贤雇大批民工来挖银子,最终只是挖出了一点铅,铅的颜色与锡相近,当地人就把铅当成了锡,于是把这座山叫做锡山。锡山正如同江苏无锡市的锡山一样,锡山无锡。
  然而锡山却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山,其重晶石探明储量约五百多万吨,名闻遐迩。重晶石开采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经青岛船运出口到德国。自古以来,周边的百姓就上山采石,养家糊口。建国后,随着油田事业的不断发展,重晶石需求日益增加,锡山就一直为祖国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矿藏。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民公社在锡山子建起了全县最大的重晶石粉厂,粗略估算,锡山重晶石共为当地农民赚取了上千万元。
  在锡山南麓有个近贤村,古时候叫公冶长村,破四旧时改名先进村,1984年改为现名。春秋时期,一代历史名人公冶长就诞生在这里。少时的公冶长和孩童常到锡山嬉闹、玩耍,捉迷藏,采野花、挖野菜、粘知了、捕蚂蚱,锡山成了他的乐园,也铸就了他山一样坚韧的品格,开启了他博学的心智。俭朴好学的公冶长成年后,慕孔子大名,徒步跋涉山水去鲁都曲阜,拜孔子为师,博通六艺,终成孔子三千弟子的七十二贤徒之一,名列第二十位。成名后,“鲁君欲为大夫,其不受,终身治学,而不仕禄”。后因诬陷而入狱,在狱中虽遭受囹圄之苦,仍然苦读经书,命运多桀的公冶长走在人生的低谷里,他学优而不仕,遭陷入狱而不萎靡。也许正是这种做人的崇高品格,契合了大哲学家、思想家孔子一贯倡导的处世原则,故而他“以女妻之”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弟子的敬佩之情。哲学家选婿也与常人不同,他们用哲学的思考来取舍,勤奋好学而又质朴善良的公冶长成为万世师表、世代景仰的孔子的乘龙快婿。
  宋朝词坛领军人物苏轼知密州时,其弟苏辙曾吟诗“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赞叹密州人民自古崇尚读书的良好风尚,“东鲁遗风”源远流长,而首开此风者,便是先贤公冶长。诸城,自古至今,我们能开列出一长串文化大家和社会贤达的名单,诸城的文化繁荣现象曾被有识之士誉为东方的“佛罗伦萨”,不能不说,这与先哲公冶长首开崇尚读书的风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今,在公冶长的家乡锡山脚下东南百米处仅存他的墓庐。明朝修筑的公冶祠,建筑精美别致,祠内安坐着公冶长泥塑彩像,四壁挂满了历代圣者名流的诗画条幅,文墨荟萃,蔚然大观。祠堂大门上写有“天下门士祖,贤人弟子群”的对联。堂前碑碣排列整齐,长石安放有序,墓前古树参天,幽雅肃穆,历朝历代前来参拜的香火不断。只可惜土改期间公冶祠被毁灭殆尽,破四旧时再次遭到一些狂热分子的洗劫。一抔黄土,已不是原有的实物,站在先人的墓庐前,悠悠的历史,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忆,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时代来到了,历史的车轮碾碎了旧时代的滚滚烟尘,对文物的保护,我们常犯历史性的错误,当我们幡然醒悟时,难以挽回的损失早已成为过眼云烟。
  如今,人们寻觅先贤的踪迹,就常到锡山西北50华里的城顶山上去,那里曾经是公冶长读书的地方,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泉水潺潺,曲径通幽,尘嚣不染,确是读书授徒传艺的佳境。而山前公冶长手植的两棵巨大的银杏,一如他开启的学风精神,千年不老,生机无限。公冶长在此专心治学,去世以后,乡人十分怀念他,便将此山改称书院山,并立公冶祠,亦称公冶长书院。
  书院山和锡山遥对,碰撞出两千年以来先哲思想的火光。
  锡山并不巍峨,却以其开阔的胸襟孕育出了一代先哲,以其无私的精神奉献出了丰富的矿藏,以其恢弘的气度伴着英雄的灵魂长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矮小的锡山,实则是一座真正的大山,世上的许多高山也得对它仰望。
  (作者系诸城市作协副主席)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