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登 常 山

登 常 山

2017-03-31 09:14:31 来源:诸城新闻网

王京华


    3月5日是周日,下午,我独自一人登常山。
    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十公里处的皇华镇,山不甚高,仅二百九十七米,东西走向,是诸城著名的人文历史景点。苏轼《雩泉记》有“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句,方知常山名由来。
    对常山,我并不陌生。还是三十多年前在诸城师范学校读书时,五四青年节,学校里组织登山比赛,登的就是常山。那是我第一次登常山,因为是比赛,上山下山都是匆匆忙忙,只是到了常山,爬上了常山,但对常山却知之甚少。第二年,为了探秘古迹,追踪先人,和家住常山脚下的同学一起,用了接近一天的时间,游览了常山,对常山才有了大致的了解。不过,那时的常山,没有路,也没有任何建筑,植被也不多,只在土质好的地方有部分树木,山上的小平地块,都种着庄稼,山顶处,光秃秃的,爬山的人几乎没有,远远望去,空山孤寂,松涛阵阵,只有鸟儿偶尔飞过。后来来城里工作了,爬常山的次数也就多了。
    车停在常山脚下,这是新修的停车场。因为是周日,登山游览和锻炼的人特别多。这也反映了新时代百姓的生活,日子好了,有时间和精力游玩了,也知道锻炼身体了。
    上山游览,客人要登记,打火机、火柴等火种物品是绝对禁止带上山的,因为是春季,防火是大事,不能马虎。
    我沿着山西侧的石阶路,拾级而上。石阶路是新修的。这石阶路,全是由规则的长条方块大理石铺成的,从山底,一直修到山顶,并且是两条,西侧和南侧各一条。我心里一直在惊叹,三十多年前的常山,连一条正儿八经的山路都没有,上山走的是稍稍平缓的地方,穿树丛,过草地,到山上,衣服上全是树枝和杂草,还有不少刮破的洞眼,鞋子,也磨破了。现在的大理石路,石头质量那么高档,要提前预做好,一阶一阶,一块一块运上来,再垒砌,修好,这要耗费多少经费,再看看东侧的常山文博苑,不禁感叹,不是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和勤劳聪明的人民群众的辛劳,是无论如何也修建不了的。
    石阶路两侧,是茂密的松树以及我不知名字的杂树。山上水浇条件差,植物完全依靠雨水生长。现在是初春,除松树常青外,别的树木都还没有发芽。只见有的松树,屈曲盘旋,有的形状怪异,有的姿态婆娑,有的旁逸斜出,但都生长旺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半山腰的东侧,有一块平地,地面全是突出的石头,靠近悬崖边,从石缝里长出一棵松树,有七八米高,树干微微向东倾斜,树冠朝向东南,枝叶自然分成四层,不惧风吹日晒,在夕阳照耀下,巍然挺拔,耸立云端。我上次登常山,就敬佩此树的美丽和坚毅,拍了照片,做了我微信的头像。联想到我们自己,也应该如松树这样,不惧任何艰难困苦,坚强勇敢地活着。
    随着不断登高,视野不断开阔,远远望去,周围的景物逐渐清晰。常山下面,一条柏油公路,环绕山脚修建,汽车和行人可以环山而行;两条上山的水泥路,分别从山正北侧和东侧,如彩带一般,绵延曲折通到山顶,这两条道路可以通汽车拖拉机,便于往山上运送物资,农民也由此运输肥料和庄稼;两条石阶路,分别从西侧和南侧,直修至山顶,主要供游人登山、锻炼。石阶路东侧,是高大宏伟的常山文博苑。近几年,诸城的经济飞速发展,政府有了钱,又有战略眼光,就着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从常山的规划建设上可明显看出来。常山文博苑于2004年规划,由民营企业投资数亿元,历经十年建设,于2013年10月落成。文博苑由博物馆、艺术馆、民间艺术品研究院等组成,是集文物和艺术品鉴赏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观光胜地,整个建筑群依山傍水,采用宫殿式造型,秉承明清时期科学完美的建筑工艺,结构严密,错落有致,由下至上共九个层面,建筑面积九万二千余平方米,以收藏历代佛像为主,兼藏其它文物,藏品数量惊人,号称民间收藏第一馆,建筑规模、设计水平、馆藏文物,名闻齐鲁。
    天上突然出现两只小鹰,在天空中迎风翱翔。细看,树丛里不时有小鸟飞过,发出动听的鸣叫声。仔细向树林看去,很多树上挂着白色的小木屋,那是护林人员为保护鸟儿建的人工鸟巢。人类保护鸟儿,鸟儿就越来越多,鸟儿吃虫灭虫使树木免遭虫害,鸟儿与树木,相得益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里表现得如此简单明了,也间接说明了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不一会,来到了山顶广丽亭。这是一个六角小亭子,木瓦结构,下面有六条边,做成条凳样,供游人休息。此亭最早建于北宋天圣年间,传说苏轼登常山时写下了《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云“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尘埃……”广丽亭,以及常山,因此名扬四海。当然,原建筑早已损毁,这是新修建的,也是常山的一处景点。
    登常山,不能不说苏轼。苏轼在北宋神宗朝中为官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于熙宁四年(1071)被命通判杭州,熙宁七年(1074)改知密州郡州事。政治上的落魄并没有让他颓废,他深爱密州的山水风光,许多美景成为他笔下的生动素材。“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半城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密州美好的自然景色。苏轼在诸城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时诸城土地贫瘠,境内扶淇河经常闹水患,百姓生活艰辛。苏轼上任后,在城南修了大堤,解决了水患问题。次年秋,苏轼和同僚去黄矛冈打猎,因担心西北边境之危,涌起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气,写下了千古绝唱《江城子·密州狩猎》,从此宋词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豪放派”。第三年秋,在城西北角修建超然台,闲暇之时,常登台远眺。中秋佳节,登超然台,思念亲人,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超然意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苏轼为诸城增添了亮色和名气,诸城的山水也为造就旷古豪放派词人做出了贡献。
    再往东走,接近山顶,道路相对平坦,山北坡平缓,但山南坡却是陡峭的山崖,低头看去,山如刀劈斧削一般,笔直到底,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路南侧,有一个石碑,写着“洞宾道”,背面碑文大意是,神仙吕洞宾从此道登常山,赏识赞叹常山美丽俊逸,此道因此得名。
    山的最高处,有一座白石塔,基座两层,塔十三层,名曰:安华塔。
    常山北坡山腰处,有雩泉亭。雩泉,乃常山北坡涧中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当年,苏轼知密州时,逢旱年,会率吏来此为百姓祈雨,多灵验,就写了《雩泉记》,后凿井修池,水为民用,修建了雩泉亭。因为山路陡峭,我没有下去亲眼观看雩泉,但我为当年苏公的行为感动。九百多年前封建社会的一个官吏,能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留下千古美名,这让我们时代的人深思、汗颜。
    山上风大,气温低,加上天色已晚,游人多数下山了,我也随着人群,慢慢走下山来,归家,写此文记之。
    (作者单位:市卫计局)

 

常山安华塔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