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义
王统照旧居
(上接3月3日)1937年末,上海沦陷。王统照坚持留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为数不多的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作家之一。他偕全家迁往法租界居住,并改名王恂如,此后,他边工作边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时间长达7年。1938年,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后应聘任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写稿。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军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不久,他应聘到开明书店上海编辑部担任编辑。
在上海的几年,一家人靠王统照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消费,生活十分困难。但王统照仍继续坚持战斗,他参加了“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并和郭沫若、郑振铎、巴金、田汉等十一人被选为临时执行委员,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不断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文,鼓舞群众奋起抗日,打击敌人。
在祖国危亡的关头,体弱多病的王统照是一个勇猛的斗士,他用笔做武器,唤起民众杀敌卫国。1938年4月,他的抗战诗集《横吹集》出版,1940年4月又出版了抗战诗集《江南曲》。“一江春水红遍了两岸,为民族,为我们的苦难者,我们还将一江血水还报敌人!”这就是《上海战歌》中的诗句,是诗人面对敌人发出的怒吼!
到了1944年7月,作为作家王统照主要收入的稿酬和版权已基本断绝。他虽然担任开明书店的编辑,但由于开明书店的经理张锡琛被日本特务逮捕,书店被关闭,工资也难以发出。因此王统照全家和一起来上海避难的姐姐还有她的孩子们的经济来源几乎完全断绝,生活十分困难,只能吃苞米面、豆腐渣勉强度日。王统照的好友郑振铎托人买到平价大米,送来一袋,王统照还叫妻子送一部分给姐姐一家。郑振铎在回忆文章中谈到了当年在上海王统照生活的艰难:“在上海编辑《文学》的时候,好像是他一生里最为怫郁的时代,他要应付一切琐碎的编辑事务,还要准备着敌人们不意的袭击。编辑部有一个铁门,那门是常常拉上,而且是加了锁的。他的生活也很困苦,收入戋戋,常和我们一同吃着烤地瓜当一顿午饭,就在这样困难的时期,他对他所负责的编辑工作是坚持到底的,是一丝不苟地担任起全部责任。这一段时间,他的心境不太好,常常想起老家的事,或许是对母亲和故乡人的怀念吧,他老是说着他山东老家的故事,老是说着他先代的遗闻轶事。我们那时私下里说他道:‘剑三老了!’的确,他似乎是比我或年纪相仿的朋友们老得多。他很瘦弱,常常咳嗽,却诊查不出什么病,他开始有些气喘,晚上失眠,有时要坐到天明,因为一躺下去就会喘得厉害。”当时大儿子济诚已进入武汉大学读书,在生活没法维持的情况下,王统照决定让妻子和姐姐带着孩子们先回山东,自己一个人留在上海和文艺界的朋友们坚持战斗。到了1945年,日伪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进行迫害,甚至暗杀,王统照在上海已无法生存,被迫赋诗别友,孤身一人装扮成南北贸易的行商,穿一身灰兰色的旧长衫,提一只装几件旧衣服的小藤箱,悄悄地回到了山东。
本来诸城老家是可以落脚的,但因为怕地方太小,他的名声又太大,易于引起日伪爪牙的注意以至招来迫害。所以,王统照先来到了潍县暂住,秘不外传,过了两个月左右,打听到青岛已无太大危险,才秘密转移到事先在青岛齐东路赁下的一间顶楼。用化名王恂如作为掩护,仍是深居简出,丝毫不敢大意。日本投降后,王统照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青岛观海二路四十九号他自己的住宅。那时,住宅内原有的东西已被敌伪抢掠一空。1945年12月,青岛《民言报》创办副刊《潮音》,他被聘为主编。至1946年3月24日停刊,总共出刊29期。在王统照的精心耕耘下,《潮音》为青岛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高潮,全国许多知名文人,如郑振铎、郭绍虞、丰子恺、徐中玉等都有不少作品发表。因此,影响波及到全国。
走上新的岗位
1946年2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王统照被聘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由于教学认真,一丝不苟,深受学生爱戴。1947年5月,学生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青岛市以山东大学为骨干的学生们也组织了游行示威,山东大学的某些领导对此横加指责、百般阻挠。王统照挺身而出,在辩论大会上旗帜鲜明地公开宣布:“学生们的行动是爱国行动”。他振臂高呼:“国无宁日,谈何学习!同学们!我坚决做你们的有力后盾!”6月2日,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通过市区,高呼口号,震动全市。事后,学生们的爱国行动遭到了镇压,学生领袖被开除,也因此触怒了国民党当局,王统照被学校解聘。同年,出版小说集《银龙集》。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了,王统照被山东大学聘为中文系主任,他愉快地重返校园,为人民执教鞭。他喜爱学生,对教学认真负责,恨不得把全身的本领或他所知道的一切,全都要教给他们。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导他们明辨是非,分清敌我,走上革命队伍道路。因此学生都很爱戴他。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他应邀参加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
1950年3月,王统照又赴济南,就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元旦,他率领山东省人民政府代表团去泰安十九兵团杨得志部队慰问演出,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赞扬。1951年4月,王统照被选为山东省文联主席,7月又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后来又任民盟中央委员及济南市主任委员。1953年9月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2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会委员。1954年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
《李二嫂改嫁》的诞生
三反运动一结束,王统照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文艺创作上,地方戏曲他重点抓了吕剧,让省吕剧团改选旧剧目,先后改了《井台会》《小姑贤》《拾玉镯》《姊妹易嫁》等,同时,他特别重视抓好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李二嫂改嫁》就是在他全力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的成果。这个戏原是工农作家王安友的小说处女作,改成吕剧后排演过,但很不成熟,可王统照却认准了这个戏而且抓住不放。他集中力量来搞这个戏,特调来创作骨干重写剧本,又从潍坊文工队调来尚之四来担任这个戏的导演。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吕剧是戏曲,文工团是唱歌跳舞的,从潍坊文工团调尚之四来,他又不是搞戏曲的,调来干吕剧团副团长兼导演能行吗?不光这一件事,王统照还支持尚之四从潍坊选调郎咸芬来演主角,当时大多数人不理解并为之担心,可是不久,尚之四就组织几个从文工队选来的演员进行基本功训练,时间不长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尚之四又善于虚心请教别人,这个戏在排练过程中王统照一直盯着,白天晚上看排练。就在这一个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他身体过劳,病情也加重了,同志们劝他只看主要场次,可他坚持看全场,看完后还要参加座谈会,听完大家的意见,他最后再谈意见,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感动。1954年,山东省组织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代表团去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王统照的身体已经劳累到瘦弱不堪的地步,但他还是亲自担任团长,带队去上海。恰恰在这时他又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他先到北京开完会又赶到了上海,会演结束时大会传来喜讯:山东省凡参赛的节目全部获奖,《李二嫂改嫁》获得全项奖!轰动了全国!各省市纷纷邀请去演出,几个电影厂也争着来要求拍电影,可是,当山东代表团的同志们个个欢欣鼓舞地载誉而归的时候,曾为这些获奖剧目呕心沥血的局长王统照却病倒了,住进了上海医院,一直住了半年才回济南,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没白没黑地工作了。
工作到生命的尽头
陈毅对王统照先生的逝世,不胜悼惜。他在1958年4月12日写了《剑三今何在?》一诗,倾诉他们之间的情谊和交往,高度评价了挚友王统照的人品和文品。
诗前还写了一个小序:“前闻王统照先生逝世,不胜悼惜。倾读《诗刊》二月号载有剑三赠我诗,生前并未寄我,读后更增悼念。为赋《剑三今何在》以报之。
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
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文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
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
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
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
陈毅在诗后自注:“1954年夏,与剑三重逢于济南,别来已三十年。同游龙洞,共读宋元丰碑,突闻越南奠边府大捷,彼此大喜,举杯为祝。”
记得还是臧克家健在的时候,诸城曾有人提议为他建设一个纪念馆,臧老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说“要建也得先建王统照的”。可见他对王统照是何等尊重。
近几年,王统照的故乡,诸城市委、市政府又重新修复了在相州镇的王统照故居,同时,王统照的生平事绩也在新建的“诸城名人馆”中陈列,以纪念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的泰斗,山东省文化事业的奠基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