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文坛泰斗王统照

文坛泰斗王统照

2017-03-03 09:22:26 来源:诸城新闻网

马新义

 

 (上接3月1日)1924年冬天,王统照先后介绍金满城、陈毅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入会以后,使陈毅有机会结识了文学界更多的新朋友,但他始终把王统照作为自己文学上的良师益友。也许是因为政治见解相同的原因,他们两人都喜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特别是那首充满着对专制暴政的抗议和对自由与理想社会追求的《西风颂》更是喜爱,他们常一起朗诵着那些具有象征意义和哲理的诗句:“哦,犷野的西风,你秋之实体的气息!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种“化自然景象为思想,化思想为自然景象”的创作手法令他们折服,激发着他们对新诗的创作热情,那时,陈毅的创作颇丰,其中不少作品如短篇小说《报仇》《十年的升沉》以及白话诗《春光》《游云》等等,都是经王统照的手,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二十世纪30年代上半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深入发展的时期,陈毅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高峰。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火热的革命情感激荡着他的心。1925年初秋,他以主要精力投入到革命斗争去。
    1926年8月,陈毅奉命回到四川,不久就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数十年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王统照则于1927年3月回山东诸城看望病危的母亲,随之,举家迁居青岛,之后又去东北、上海,一直艰难地战斗在文学这个阵地上。陈毅、王统照两位文坛挚友长期天各一方。

 

重逢后王统照写下了
  《赠陈毅同志》诗四首


    1954年夏天,两位老友在泉城重逢。时年53岁的陈毅已是赫赫有名坐镇华东的统帅,而文坛宿将王统照也已就任山东省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30年的离情别绪,怎不使人感慨万千?两人分外激动。陈毅兴致盎然地吟诵:“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王统照同样也用古人描绘济南的名句和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两人时而高谈阔论诗词,时而又沉浸在对当年友谊的深深回忆之中。这一天,他们观赏了泉城的湖光山色之后,又乘车驶向济南市区东南方十五公里的龙洞。元代文人张养浩曾称它为“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相传大禹曾登临此山镇服龙神,所以叫“龙洞”。两人穿过芳草如茵、茂树环合的山路,走进“势如垂天云、清芬无限意”的龙洞时,兴致勃发,陈毅深情地对王统照说,山东古典文物很丰富,齐鲁大地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这里出过许多名人,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他鼓励王统照,在祖国的大好春光里,再拿出新的著述回报人民。他说:“当年你曾用自己的作品唱出了旧时代的悲歌,如今,冬天已过,春风吹暖了人心,春风沐浴着春花,你应该有新的著述回报人间啊!”
    这次泉城重逢令王统照感慨万千,回来以后,他意犹未尽,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写下了《赠陈毅同志》诗四首:
  海岱功成战绩陈,
  妇孺一例识将军。
  谁知胜算指挥者,
  曾是当年文会人。

卅年重见鬓苍然,
  锻炼羡君似铁坚。
  踏遍齐鲁淮海土,
  为民驱荡靖尘烟。

藤荫水榭袅茶烟,
  忧国深谈俱少年。
  愧我别来虚岁月,
  有何著述报人间。

明湖柳影望毵毵,
  半日山游兴味酣。
  好摅胸怀同努力,
  饮君佳语胜醇甘。
    可惜的是,这四首诗一直放在作者的案头,生前没有寄送陈毅。直到晚年,王统照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然在想着如何实现陈毅的嘱托,去实现自己的宏愿。他说:“我虽已白发苍苍,身患重病,但为了不辜负陈毅同志的殷切希望,我一定在有生之年加倍努力往前赶,我打算写一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篇幅要比《山雨》长,那个时代的生活,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应该去写……”。可是这时,一心想实现朋友的嘱托、以著作酬知音的王统照已经力不从心了,他连拿起书案上的书稿都感到吃力,他无奈而感慨地叹道:“现在真是手无缚鸡之力,拿起本线装书都觉得沉甸甸的……”。
    1957年王统照先生逝世之后,他的家人将先生遗物三件赠给诗人臧克家作为永久纪念,其中之一就是用彩笺楷体字写的《赠陈毅同志》诗四首。那时,臧克家在《诗刊》工作,于是在1958年二月号的《诗刊》上发表了这四首诗,并把彩笺题诗手稿送给了陈毅。

 

 

出版《山雨》获罪
欧洲避难


    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1933年9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发行其代表作《山雨》。《山雨》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王统照通过作品鞭挞着黑暗的社会,呼唤着山雨——社会变革的到来。由于这本书的革命意义,国民党反动派下令禁止发售,强令修改,并把王统照作为一个“危险人物”列入黑名单。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王统照暂去欧洲。

 

 

代表作《山雨》


    1926年,因母亲久病不愈,王统照遂辞去中国大学教授职务,返回诸城相州守侯护理。母亲年轻守寡,拖儿带女,把子女养育成人,但爱子久不在身边,朝思暮想,终于盼得儿子归来,自己已是病体难支了。母子二人千言万语无从谈起,只有泪水横流。作为独子,王统照这些年很少在家陪伴历尽辛酸的母亲,心中自有说不尽的愧疚,但是,眼下母亲的病情已经危在旦夕,医生也无能为力。
    母亲病逝后,王统照带着儿子迁居青岛,住观海二路四十九号。在青岛期间,王统照曾于1929年9月编辑、出版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青潮》的出版,开拓了青岛新文学的园地,为此王统照费尽了心血,在创刊号上,王统照写了《我们的意思——代创刊词》,其中说:“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浪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他不仅为文学青年修改文稿,校改翻译,自己还深夜疾书,写出了《刀柄》《火城》两部短篇小说。在青期间,他创作了诗集《这时代》和《夜行集》。散文方面,出版了《青纱帐》散文集。1931年他又赴东北短期教书并游历,将沿途见闻和东北危亡的深切感受写成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期间他还出版有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诗文集《童心》等。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这期间,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山雨》。
    《山雨》是王统照的代表作。1932年,王统照集中主要精力写作长篇小说《山雨》。除了吃饭和会客,几乎整日都在书房里写作,到年底完成了初稿。1933年9月《山雨》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山雨》深刻揭露了当时北方农村受军阀的横征暴敛,兵匪的劫掠蹂躏,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民不聊生的痛苦现状,社会的动荡不安,有力地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下的民族危机。
    《山雨》有两个版本,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版本原有二十八章,由于这本书的革命意义,国民党反动派下令禁止发售,强令修改,并把王统照作为一个“危险人物”列入了黑名单。王统照本来不同意修改,但因书店经济损失很大,只好将后两章砍掉,才得以再版,所以再版的版本只有二十六章。
    《山雨》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文艺界给予高度评价。茅盾立即化名东方未明撰写书评,他认为《山雨》这部长篇小说“在目前这文坛上是应当引人注意的著作”。作家吴伯萧则把《子夜》《山雨》同时出版的1933年誉为“山雨、子夜”年。他说,《山雨》和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一写农村的破产,一写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败落,犹如“双峰并峙”。
    《山雨》是王统照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对日本侵略军暴行的控诉,是为在痛苦中挣扎的劳苦大众鸣不平的呐喊之作。在谈到《山雨》的创作时他说:“当年祖国的山河惨遭蹂躏,‘九·一八’‘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日本侵略军强占了我国东北,青岛也成了日本侵略势力猖狂地区。那时候,我在这小楼上常常看到大海怒涛滚滚,浊浪排空,在北风呼啸的天气里,衣服褴褛的穷人流浪在街头,侵略军的水兵酗酒行凶,国民党的警车横冲直撞……就在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刻,我动手创作了《山雨》。”
    在王统照的笔下,黑暗的社会到处是罪恶和不公:各种车子,各样的伟大建筑物的门口,有划拳声的楼上,到处都是强烈的灯光,西洋音乐正奏出都市的夜曲……可是,就在这楼上的音乐十分喧闹的时候,纺织工人们在大屋子里吃棉花沫,街市上蓬头破衣的女子,臭水、鱼腥,满街上拾不及的垃圾,捡煤核的穷孩子……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王统照通过作品鞭挞着黑暗的社会,呼唤着山雨——社会变革的到来。在去欧洲之前,王统照到姐姐家,给姐姐、姐夫带去了他的心血之作,他说:“我这次来,没带任何礼物,只带了一本《山雨》送给大姐、姐夫,作为纪念。”然后匆匆离去。丁叔言曾对儿子丁永志说:“《山雨》一书是你二舅送给我的宝贵礼物。”可见他对王统照这部著作是多么理解和珍重。
    王统照的外甥丁永志在回忆舅舅对《山雨》的命名时写道:大约是1947年年底的一个星期天,舅舅把我叫到他的书房中,把他的珍藏本《山雨》送给了我,并说:“过去我曾送给你父亲一本,这本书是我的代表作,送给你,有空时看看。”他还亲笔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了“赠永志甥”四个字。我问舅舅,为什么这本书起名《山雨》?舅舅回答说:“这有个典故,唐代许浑曾写《咸阳城东楼》一诗,其中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描写山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可以用它比喻将发生重大事件前的种种先兆。我选择‘山雨’作为这本小说的书名,用意是说我国北方农村的崩溃,农民的觉醒和时代即将发生的变化。”

 

欧洲之行


    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王统照决定暂去欧洲。1934年初他回到故乡相州,想变卖田地作为去欧洲的费用,但急切中卖不出去。所以又急促来到潍县找姐姐、姐夫求援,商借银圆。姐姐和姐夫都很支持王统照的决定,丁叔言出面在亲友中暂借了一部分现金,交给了王统照。去欧洲旅行,时间长,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行的,关于这次资金的筹措,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王统照的妻子孟昭兰帮了他大忙。1916年,19岁的王统照与章丘孟家孟昭兰(字自芳)结婚。他岳父家是有名的瑞蚨祥大商家,很有钱。孟昭兰过门时什么嫁妆也没有,只挎着个黄绸包袱,跟随一个贴身丫环。
    过门后,王统照之母觉得孟家是闻名遐迩的绸布业巨商大户,从1862年开设铺面已有50多年,除拥有数千亩土地外,经营的瑞蚨祥绸缎铺店在济南、青岛、烟台、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几个城市都有分店,驰名全国。它的资产到底有多少,谁也估量不透。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烧去北京分店的财产价值40余万两银子;青岛瑞蚨祥分店开设于1904年,仅房屋就有600余间;济南瑞蚨祥分店,“七七”事变前,仅双龙绸布就有221033匹。由此可想而知其家产之大。
  就这样的一家大户,女儿出嫁没有大宗嫁妆,真叫人难以置信。但王统照之母又碍于儿子,不便启齿相询,只是内心怏怏而已。
  王统照正筹措出国,自青岛回到故乡家中,沉闷不语,孟昭兰便问其情由。经过几番问询,王统照方告知详情。对《山雨》出版为丈夫招致的祸端,孟昭兰已有耳闻,并为他的安全惴惴不安。得知丈夫为出国之事忧心,便慨然表示支持,并叮嘱路途中要谨慎小心,一路平安。这时,王统照方说出路费不足,回乡卖地也无济于事。孟昭兰问需要多少,王统照说大约十万大洋。孟昭兰问何时用,王统照说原打算如资费齐备近几天可启程。孟昭兰笑道,我全包了,保你不误时程。
  第二天,孟昭兰从包袱中取一张专用笺纸,为王统照写了一个便条,让他到青岛瑞蚨祥分店找资方代理人取银。王统照一到那里,代理人见了孟昭兰手笔,见是东家来了,忙盛情接待,并好言相对,说,带这么多银两,路途中显眼不安全,不如去上海瑞蚨祥分店,或以支票或兑以外券,既安全又稳妥。这时,王统照才恍然大悟,这几处“祥”字号的绸布分店原来是妻子的陪嫁之资呀。心中思忖着,同意这么办。旅资的彻底解决,使王统照轻松畅快起来。
    1934年3月7日,王统照怀着对妻子的敬爱和钦佩之情,依依惜别,乘船由青岛去沪,臧克家、吴伯萧亲自送到码头。3月12日,王统照到上海瑞蚨祥分店办理了外币支票后,在沪文化名人好友十几人,又为王统照旅欧设宴践行,次日午后,王统照踏上了去欧洲的邮船。从上海经香港进入南海,经印度洋到达孟买市,稍作逗留,继续西行,过红海、抵埃及,游览了名城开罗,观赏了金字塔等世界名胜。4月至意大利,游罗马,拜谒了雪莱墓,并写诗凭吊。游威尼斯写长诗《水城》纪游。在瑞士,观赏了风景名城日内瓦。王统照的英语和德语都可以讲,在多数国家交流起来没有问题。
    一路走来,他并不只是游览,而更注重的是考察研究,从他的游记中可看出不管走到哪里,他就对那里的教育、就业、文化等情况认真调查研究,研究当地的文学艺术。在伦敦居住了三个多月,研究英国古典诗歌,考察英国实业教育。游历了德国、荷兰后,又到波兰和苏联参观访问,并作诗《九月风》歌颂波兰人民的自由独立运动。在苏联,他曾秘密访问列宁格勒,最后到伦敦,在那里的图书馆阅读、抄录资料,准备回国后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后来王统照又到爱丁堡参加了万国笔会,一路上他坚持写作,这一次旅行归来后写下了《欧游散记》及部分诗歌并汇集出版。
    欧洲之行,王统照作散文、诗歌若干,《山雨》招致的政治迫害,心中的创伤,也在旅欧过程中渐渐消散,经过对欧洲古代文化的考察,也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1935年3月,王统照结束了长达一年左右的欧洲之行,乘船回国,从上海登陆,又乘火车至济南看望了他的岳父孟老先生,然后来到潍县看望姐姐、姐夫,小住数日,畅谈了他旅欧的各种见闻,给他们看他旅欧期间所写的诗歌、散文,一家人都非常高兴,他与姐夫爱好相同,知音人听话偏长,一直畅谈到深夜。
    旅欧归国后王统照又回到青岛,与老舍、洪深、吴伯萧、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创办了《避暑录话》周刊。

 

 

秉笔直书呼吁民众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寇占领青岛,以没收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在祖国危亡的关头,体弱多病的王统照是一个勇猛的斗士,他用笔做武器,唤起民众杀敌卫国。1938年4月,他的抗战诗集《横吹集》出版,1940年4月又出版了抗战诗集《江南曲》。“一江春水红遍了两岸,为民族,为我们的苦难者,我们还将一江血水还报敌人!”这就是《上海战歌》中的诗句,是诗人面对敌人发出的怒吼!

 

 

在上海的抗日烽火中


    1936年7月,王统照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主编。不久,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王统照是三十四个发起人之一,并被选为九人理事会成员。同年10月,王统照在上海积极参加了文艺界爱国救亡和争取言论自由的民主运动,10月1日,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林语堂、冰心等二十一人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这个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建成。此后,王统照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号,发表了大量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散文。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王统照非常悲痛,亲自前往送葬,并编辑了文学月刊纪念鲁迅专号。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及长篇小说《春华》等。1937年6月编辑出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寇占领青岛,以没收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日寇恼羞成怒,侵占了其房屋,没收了其财产,并将他积累了半生的藏书损失殆尽。这使他非常痛心,但他毫不畏惧,毅然回青岛把全家及在潍坊的姐姐和她的孩子们一起接往上海,而姐夫此时已经参加了潍县的抗战,顾不上家庭。这样做一方面让亲人们避开已经沦陷的山东,另一方面一家人可以互为关照,也有利于自己的工作。
    这一段时间里,他与茅盾、巴金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从事文学活动。他们白天出去参加集会,调查战况,晚上在灯下秉笔直书,撰写抗战诗文。期间,他在《烽火》杂志上发表了《上海战歌》等诗。同时,还应邀到广播电台和一些大学发表演说,呼吁以文艺这个武器进行抗日斗争。12月,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丁永志回忆说,当时他父亲丁叔言曾收到舅舅王统照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中华儿女,在国家危急之时,理应尽其全力奋起抗日救亡,报效祖国。”而丁叔言在复信中也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民族为先,吾辈当力行之。”二人志同道合,同仇敌忾(1937年,潍县各界成立了抗敌后援会,丁叔言为委员并参加了县长厉文礼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连载三)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