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文坛泰斗王统照

文坛泰斗王统照

2017-03-01 10:02:17 来源:诸城新闻网

马新义

 

 (上接2月27日)王统照常常自悔自责,但同时也体会到“爱的伟大”,领悟到“惟爱惟美”。从而写出了一系列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除了《春雨之夜》外,还有《沉思》《遗言》《鞭痕》《梦》《月影》《伴人的一夜》等短篇小说。瞿世英在为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写的序文中说:“剑三是对人生问题下功夫的,他认为人生应该美化,美为人生的必要,是人类生活的第二生命。由此可见剑三的理想是爱与美的实现,爱即是美,美即是爱。”
    隋焕东坠入情网不能自拨,她无法放弃对王统照刻骨铭心的爱,王统照在日记里写道:“她柔心凄苦,心血亏欠,兼悲伤不眠,时自啜泣”。这样就逐渐地体弱多病,甚至昏厥,她又不愿意到医院诊治,所以身体每况愈下。王统照在日记里绝望地呼喊道:“玉妹!玉妹!余知你不怨余,且爱余之诚以血泪相涂,他日使妹万一先逝者,余何生为,亦岂尚能生耶!”
    1925年,王统照的母亲派人在北京二龙坑路找到房子,让孟昭兰从济南迁来和王统照同住,自此,王统照与隋焕东的来往逐渐减少。1929年,隋焕东病逝于北京,香消玉陨,魂断京城,在人生的体验中,认定美为人类第二生命的王统照痛不欲生,泪洒苍昊,与自己的心上人诀别!

 

“五四”运动中力主文学革命


    “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运动造就了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气质风度,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是王统照在文学方面发展的动力和起点。
    王统照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与五四运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918年王统照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读书。学校课时不多,他主要选修了英、法等国的文学史与戏剧史等少量课程,每周不过到学校三四次,其它时间都在与同学合租的公寓中、自己攻读英文原版文学作品,并从事翻译和写作。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西方文学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渐渐滋长了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当年就写了文言长篇小说《苦学共产记》,次年连载于《中国大学学报》第一、二期。在北京读书的第二年,即在二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1919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盛大集会和五月四日“火烧赵家楼”的示威运动。这时,他结识了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还曾两次往访鲁迅,以后常有书信交流。自己陆续发表了小说《湖中的夜晚》《沉思》和长篇小说《一叶》《黄昏》,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和诗集《童心》等。
   1921年1月,王统照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它倡导“为人生而艺术”,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力主“文学革命”,提倡口语化、大众化的新文学。研究会发表了宣言和简章,并在《民国日报》《新青年》相继刊登。这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始。1922年7月,王统照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8月,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出版部主任,兼任中法大学讲师。
    1923年,他被推选为文学研究会的书记干事,负责北京分会的会务工作,并主编《文学旬刊》。在北京期间,他把诸城的产业委托给姐夫丁叔言经营,他的学费和各项开支也是由丁叔言来筹措,创办《文学旬刊》所需经费不足,也由丁叔言赞助,同时丁叔言也积极投稿以表支持,他写的诗在《文学旬刊》上发表的就有十六首。
    在“五四”潮流的推动下,王统照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热情高涨,他把这种热情倾注在写作中,倾注在他编写的刊物中(如《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自由周刊》《文学旬刊》等)他写作的体裁广泛,有诗歌,有散文,有杂文,有评论,更多的自然是小说,也有他翻译介绍的西方哲学、艺术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到1921年,他先后发表了论文14篇,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24篇,诗120余首,创作短篇小说23篇,其他杂文、书信、散文等20余篇。1922年发表五四运动以来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一叶》,次年又写出《黄昏》。
    这两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绅商地主的罪恶,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评界的注意。他钦佩、敬仰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他为瞿秋白赴苏联采访送行,1924-1925年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中国,王统照陪同到各地演讲,并为他做翻译(早在泰戈尔访华一年前他就发表过两篇长文介绍和评论泰戈尔的思想和艺术,赞颂他所主张的人类为一整体,应当和睦相处,互相友爱,反对歧视的思想)。
    他关注着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李健吾等人的成长……,几乎没有哪一个文化领域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没有哪一个新文化人的重要聚会中看不到他热情的面容。他在“五四”的氛围中迅速成长,他在时代的激发下喷吐的光和热,使时代的火炬燃烧得更加炽热。

 

与鲁迅的交往


    王统照的文学生涯,与鲁迅先生紧密相关。王统照的一生爱读鲁迅的文章,受鲁迅的影响很深,从1913年,王统照在济南读书时,就开始受到了鲁迅的影响。那时他第一次看到了鲁迅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怀旧》是鲁迅在1911年写成的,发表于1913年4月《小说月报》上,署名周逴,当时王统照只有16岁。
    在1913年5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王统照阅读《小说月报》第四卷,看到了一篇题目是《怀旧》的文章,并没有注意作者是谁,就从头读下去,他对书中的描写刻画倍感新鲜,他认为以前在杂志上所看到的小说“很少有这种引人入胜的文笔”。因此十分喜爱这篇小说。对于作者周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这是他在步入文坛之前最早接触的鲁迅的作品。
    1918年夏,王统照在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读书。当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这对王统照影响很大,王统照认为,《狂人日记》这部署名作者为鲁迅的白话文小说,和《怀旧》这个文言文小说之间,存在一种相同的“魔力”,但仍未确定周逴就是鲁迅,更不知道鲁迅是谁。他在回忆时曾经写道:“鲁迅?哪里来的这么一位怪人?了不起的作者,神秘年岁?哪省人?干什么的?教书先生么?于是逐渐‘查问’,不久就知道是周启明的大哥,日本留学生,在教育部当差等等的事。”这里说的周启明,是指周作人,周作人就是周启明,他的大哥是周树人。周树人就是鲁迅。
    1920年12月,鲁迅又发表了《阿Q正传》。是在《晨报副刊》上陆续刊登的,署名巴人,一刊登就引起了王统照的注意。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篇小说与《狂人日记》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认为“从笔调与风格上看,大概是他。”不久后,他证实了作者果然是鲁迅,并从周作人处打听到了鲁迅的住址,开始与鲁迅通信。1920年春,王统照到八道湾拜访鲁迅,两人一见如故。王统照在和外甥丁永志谈话中,谈到了鲁迅时说:“鲁迅的小说、杂文很吸引人,人物栩栩如生,刻画心理适可而止,真是百读不厌。1920年春天,我还是中国大学的学生,到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他的寓所去拜访他,那时他已四十岁左右,而我才二十三岁,但他热情地接待了我,而且谈笑风生,谈文学、谈思想,有观点、有见解,爱憎分明、勇于创新,给我的印象是‘人胜其文’。”1923年5月4日王统照又往访鲁迅,从此两人交往更多,友谊日增且深厚。
    1927年,鲁迅到了上海,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和建立的一个革命的文学组织,目的是与国民党争夺宣传阵地,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左联”的旗帜人物就是鲁迅。王统照曾经说:“1930年3月,他(指鲁迅)与别位共同发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他对中国革命文学领导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革命文学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933年7月《文学》月刊创刊,鲁迅和王统照都被邀为刊物编委,在推进文学事业发展上有了更密切的合作。1936年7月,王统照接替傅东华出任全国影响最大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月刊主编,在上海又见到了鲁迅,并一起开展进步文化活动,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王统照在上海先后加入了文艺界救国会、中国文艺家协会,并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签署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患肺病病逝于上海。噩耗传来,王统照连夜撰文,深致悼念。
    王统照在谈到鲁迅时对他的评价是“是一个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进步文艺的坚强领导者和带头人,也是我的良师和益友。”

 

与陈毅30年友谊成佳话

 

 青年时代的陈毅与作家王统照共同的志趣结成的纯真友谊历经30余年的风风雨雨,益显真挚感人,至今传为文坛佳话。陈毅加入文学研究会是经王统照介绍,他始终把王统照作为自己文学上的良师益友。1954年夏天,两位老友在泉城重逢,分外激动,王统照含泪紧握着陈毅的手,一时说不出话来。陈毅说:“剑三,今天咱们重逢,泉城,我请你一同观赏这个古城的风光吧。”两人同乘一车观览。

 

陈毅结识王统照
  两人成知心朋友


    1923年10月,22岁的陈毅从故乡四川来到古都北京,进入中法大学陆谟克学院读书,院址在香山一处简陋的房舍里。这里东临卧佛寺,出入红叶满山,东望古老的京城,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风光旖旎,他在这里有了充裕的时间和舒适的环境重温旧梦:一心“向往着做一个文学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毅认识了京城著名作家王统照,在文学道路上有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挚友和引路人。1924年初秋的一天早晨,同学、文友金满城匆匆地找到陈毅,不容分说地拖着他就走,陈毅急着问:“干啥子去?”金满城只报以诡谲的微笑,闭口不答。两人进城后,来到晨报报社门前,金满城掏出一封信,对报馆门房说:“贵报王统照先生托鄙人引见这位陈先生。”陈毅愣了,王统照是当代知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陈毅读过他不少作品。这样一位文坛名将,会约见自己一个无名之辈?陈毅满怀疑问:你金满城搞的啥子名堂?
    原来,王统照当时任《晨报》《文学旬刊》编辑,金满城翻译的法国小说《阿佰衣女》(法郎士著)投寄该刊后,得到王统照的赏识。一星期前,他曾约见金满城。见面时,金满城向他推荐了陈毅,说陈毅1920年就开始新文学创作,发表过白话诗、文章,为人怎么怎么好。金满城没有想到,这次与王统照见面归来后,很快又接到了他的来信,信中要他得便邀请陈毅进城一见。金满城熟知陈毅有不肯攀附名人的脾气,怕陈毅不肯来,所以才事先不露一丝口风。其实,当时王统照只是一个比陈毅长4岁的青年,质朴、和善,没有一点名作家的架子,一见面,他就对陈毅说:“听金君介绍,陈毅君有志于新文学,咱们彼此同怀此心,交个朋友吧。”交谈之间,王统照诚恳地希望他俩写稿,支持《晨报》《文学旬刊》。中午,王统照特意请陈毅、金满城到一家饭馆小酌。临分手,他一再向陈毅约稿:“我的铺子一切都要的。”此后,陈毅有时带稿子登门请教,王统照偶尔也到香山来相聚,你来我往,两人成了知心好友。京城十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他们常常会于藤荫水榭或茶馆酒肆之间,讨论文学,畅谈国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一次,陈毅当面评说王统照的作品有雕琢的缺点,王统照不仅不见怪,反而更加喜欢他快人快语的豪放性格。        (连载二)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