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从“鸡肋”看曹操的经营短板

从“鸡肋”看曹操的经营短板

2016-12-01 09:19:42 来源:广州日报

公元219年春季的一个晚上,陕西汉中,曹操大军营帐的总指挥部,也就是老曹的办公室,心力交瘁,头发斑白,已经六十多岁的曹孟德先生,正拿着一块煮熟的鸡肋,在反复念叨着一句话:“鸡肋,鸡肋,鸡肋……”这句唠叨,已经成为史上一句广为人知的台词。曹操的狐疑、无奈、不甘,都蕴含在这句简短的台词里,当时只有杨修能读懂。

其实,曹操一生的成败也蕴含在这句台词里,他在管理上的长处、短处,也能从“鸡肋”里折射出来,相隔八百多年后,北宋的苏东坡进一步从心理角度分析了曹操在管理上的缺陷,剖析了他的短板,可以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苏轼的论文:以曹操为案例 建立一个管理学模型

在讲曹操这个具体个案之前,先谈谈苏轼老师的一篇管理学论文,名为《魏武帝论》,文章很精辟,他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块,将经营管理、创业开拓上的要点分为如下四方面:利与害,人与事。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这些要素展开。按照苏先生设定的这个模式,比较高明的管理者,能够洞见事情的利与害,其实也就是利弊,然后,根据利弊推算出哪些措施是对的,哪些措施是错的,原文是:“世之所谓知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在区别有利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基础上,再去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出有利的决策,也就是所谓的“得”,力避错误的决策,也就是所谓的“失”。

那么,更高一层的管理经营模式是如何的?就是将利与害,人与事都考虑得比较周全,所做出的决策不只是针对事的,也将人的元素充分考量进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发展经营,哪怕是冒着天大的风险,也最终会化险为夷,取得成功,“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足以成大功者。”说白了,就是既能料事,又能料人。

在苏轼设定的这个模块里,人的因素往往是最不可捉摸的变量因素,因为客观形势是死的,而人的思维是活的,人的思维往往改变事态的发展,改变了利与害在一件事情中的组成比例,人的多变最后决定事情的多变,料事很可能发展到最后,结果变成了料人。

接下来,苏大学士将这个模型落实到三国的案例上。按照东汉末年分分合合的发展趋势,北方的曹操集团最终能统一天下,吞并其他公司,这是大势所趋,然而,当时的现实是,曹操到死都没有完成这个夙愿,“讫魏之世,而不能一”。刘备和孙权不过是两家偏处一方的小公司,论资金实力,论人力资源,都跟老曹没得比,按照事态的客观趋势,他们更属于被淘汰者。然而,偏偏他们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仅站稳了脚跟,还能经常让老曹吓出一身冷汗,对着北方吼上几嗓子,这到底是哪里掉链子了?

苏轼根据自己建立的模型,给曹操下了个结论:“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曹操在经营管理上的短板,使相对较弱小的两位竞争对手,有了喘息生存之机。而曹操对于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刘备和孙权的预测,往往迷糊了他对事情的判断。

失误之一

轻视有胆识的对手 造势恫吓策略低

说到曹操对于竞争对手东吴方面的失误,先得看看这两位管理层在年龄上的区别。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夺取荆州之后,浩浩荡荡南下,这一年的曹操,真的称得上老曹了,出生于公元155年的他,那一年54岁,绝对是属于前辈。而且是一个有老资历,有大业绩的前辈。在做大做强,做到巨无霸之后,又顺手吞并了荆州这家财力物力十分雄厚的大公司,再吞并东吴,看上去也是顺手的事情。

这是客观态势,属于苏轼模型上的“事”,人的因素呢?当时的孙权26岁,把他和诸葛亮加起来,也就刚好等于老曹的年龄。一代高富帅周瑜,也就33岁。还有48岁的刘备,虽然老成一点,可已经是常败之将。年龄上的差异,让老曹对于人的判断,开始出现差错。

如果再往前回溯,老曹对小孙的蔑视,是有一定根源的。大家别忘了煮酒论英雄,当时的老曹对尚是老友的刘备说,小孙算个啥,靠着父兄的基业开了一家江东公司,没啥真本事。这个错误的判断也是有缘由的,因为老曹瞧不起孙权的哥哥孙策,郭嘉早就说过:孙策是个莽夫,凭着自己武艺高,毫无安全意识,出去从来不注重保安工作,就跟一介匹夫没什么区别,迟早死于小人之手。后来孙策果然出事了。估计老曹就这么想,做哥哥的是这样,孙权作为弟弟就好不到哪里去。

正因为对竞争对手做了误判,所以老曹放弃了自己一贯擅长的经营谋略,而是靠声势去恫吓这帮晚辈。首先是亮肌肉,用自己席卷北方的骑兵,一天一夜就赶到江东,碰上孙权的水师,本身的竞争优势全被抛弃,反而被对方抓住弱点。第二就是手段幼稚,居然写信恐吓,什么“欲与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以后,还令阮籍的老爸阮瑀写信给孙权,威胁说:“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小孙你别依仗长江的天险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长江这么长,总有个薄弱环节,我老曹说不定哪天就突破过来了。

看到这里,就不得替曹操惋惜。也太幼稚了,孙权这种人不是靠吓唬可以镇住的,尤其是拿着长江去威胁孙权,就等于是拿着竞争对手的长处去威胁竞争对手,简直是个笑话。曹操在吃了几次苦头之后,才由衷地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为什么要靠造声势去恐吓竞争对手,除了轻视对方的资历和履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想侥幸过关。苏大学士分析得很对,“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对于江东的水路,老曹实在没有十足的把握,想着孙权是个年轻人,吓唬他一下,让他不敢抵抗,或许还能顺利并购东吴公司。想不到的是,有胆有识的孙权根本不吃这一套,恐吓他反而是激怒他。

因此,当弱小的一方,看到强大的竞争对手虽气势汹汹却雷声大雨点小,反而不用害怕,因为对方过于高调的声势反而说明他们对取胜没有把握。而从强势的一方而言,靠造声势来解决竞争对手,就是偷懒的一种表现。吓唬人永远都是最低劣的竞争策略。

失误之二

放任应速战速决的对手彷徨犹豫贻误战机

曹操料错了孙权,也还可以理解,因为这两位的关系实在不对等,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当年老曹和孙权的老爸孙坚还是合伙人的时候,阿权只是个黄口孺子,一位董事长级别的人物,哪有心思去琢磨研究合伙人的小鲜肉儿子?说不定当年曹伯伯还抚摸过小孙朋友的头,给他嘴巴里塞糖呢。

然而,曹操对于自己的老友刘备,却也做了误判。这两位在北方,既有过业务合作,更有过势不两立的竞争,刘备有几斤几两,曹操应该最清楚。而且每次竞争,刘备只有失败的份,在北方的竞争场上,要说老曹直接碾压刘备,还真不为过。刘备每开一家新公司,就立即被老曹一手抹掉。对于这样的竞争对手,苏东坡老师给出的建议就是“急取”。

可是,老曹对于自己的老对手,给出的措施却是“不着急,悠着点,以后再说”,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老曹对于刘备,没那么着急了。例如蜀汉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苏东坡称为“新造之蜀”,当时无论是人力物力,抑或是人心军心,都不像是一家有长远前途的公司,窘到什么状况呢?管理层发不出薪水,想瓜分成都的固有资产,幸亏被具备远见的赵云制止。这么一家摇摇欲坠的公司,曹魏公司只要快马加鞭,赶紧行动,估计很快也就吞并了。然而老曹却想了又想,彷徨了又彷徨,长久不见行动,结果让蜀汉公司喘过气来。东坡老师叹息说:“重发于刘备”,你老曹对刘备太重视了,迟迟不敢采取措施,总想着要周全,结果坐视对手变大变强。

史料证明,曹操似乎不太了解老友刘备,在荆州的时候,他居然还去问裴潜:你怎么看刘备?裴潜则回答:刘备不能在中心竞争地带立足,但是如果去边缘区域开一家公司,倒是蛮不错的,“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曹操对于孙权、刘备的误判,在料人方面发生的错误,导致三家公司共存的局面。其实,也从反方面证明,在面对实力悬殊的竞争对手时,人的因素很关键,只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也能变不利为有利,改变客观局面,至少能做到与强大的对手共存,占据稳定的份额。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