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别指望市场化拯救“非遗梦”

别指望市场化拯救“非遗梦”

2013-02-04 10:09:52 来源:综合
 “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已渐无老人们那种热情和喜爱,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断代’相当明显。”在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两名政协委员分别就“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提到紧要关口。

 保护非遗,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族谱”。那些浸透着历史气息与人文色泽的非遗项目,既是时间性质的,也是空间性质的。然而这些年,非遗项目保护捉襟见肘,譬如传承人高龄化,缺少资金等。

 眼下说的最多的是用市场化来拯救“非遗梦”。比如2012年的深圳文博会上,拉洋片老艺人那京味十足的宣传声,山西“壶口唢呐”表演引得围观群众喝彩,深圳百年小吃店的婆婆们敲打着模具为炒米饼定型……看起来非遗的产业化似乎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但产业化真的能让非遗从窘境中挣脱出来吗?市场化固然不是文化的绝缘体,但走向市场就意味着要迎合、贴合消费者的需求。非遗对应着具体的年代、具体的人,物是人非之后,再想从市场中分一杯羹,就算绕开“过度商业化”不说,受今日消费者欢迎的非遗项目,还是历史上的那般模样吗?

 再则,非遗之所以能成为值得怀念的文化烙印,在于其不可复制性与人文色彩,很多东西是无法流水线化的。譬如2008年,有剪纸艺人花了一周时间完成了一幅巨幅勾绘染色窗裙“奥运大家庭”,“这样的作品卖1000元都不赚钱,实际上还没人会花钱买”。皮影、刺绣等,基本也是这样的命运。

 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不是排斥市场化,而是不能完全寄望于市场化。保护非遗项目,首先是政府责任。譬如深圳是全国率先划拨资金支持“非遗”传承的城市,每年会有200多万元非遗保护基金。也许,明确了地方部门的主体责任之后,再去有所区别地市场化,才是真正的保护之路。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