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起源于周代桃符,盛行于宋末元初,定名于明太祖年间。至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皆有了很大提高,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以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贴在箱柜厨囤和出门进屋看得见的墙壁上;“斗方”也叫“门叶”,是“福”字和“酉”字的载体,为正方菱形,多贴在甬壁墙和外间迎面北墙上。
“福”字,在人们意念中的分量,重于其它任何一种春联。“福”字,现在是“幸福”的意思,而过去的含义,则是“福气”和“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现在还是过去,同其它春联一样,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心愿和向往。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福字”之说。“福”字,以前都是手写。现今,随着印刷的普及与提高,市场上、商店里,均有各式各样的“福”字出售。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春联还是以自写为主,坐庄执笔的大多是会计。倒不是当会计的字写得最好,主要因为会计笔墨现成,且身份特殊。在社员眼里,会计是村里的文职公务人员,有能力有条件也有时间为社员写春联。如果自己写,还得花钱置笔买墨,很麻烦。找人写呢,既省心,又省钱,一举两得。
当年在老家,我当过四年生产队会计,毫无疑问,我得为老少爷们尽写春联的义务。一般都是,小年一过,写春联之笔开始在红纸上吐墨,直至腊月二十九,才能停下来忙活自己的事情。
那时,房子虽小,适宜贴春联的门可不少。一家四间屋,大门、屋门、房屋门、后门、栏门、仓囤门,都要贴春联。有些讲究的户,门和窗的边框上都贴上横批竖对。加上大缸小瓮石磨铁桶等物件上的福字酉字,室内屋外,火红一片,尽显喜庆之色。
随着房屋式样的改进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适合贴春联的地方越来越少。尤其住楼房的,不管多少门,一副春联都不贴,仅在最外面防盗门上,贴一个大福字代表一切。有附房和车库的,再加两个福字足矣。偌大的楼群里,很难见对联的影子。
即使住平房的,对联贴得也比过去少多了,有三五幅足够。无论贴多少,几乎没人动手写,多为印刷的。虽然既方便又好看,可感觉上,总不及过去手写的有年味。
烫金红纸上的墨香,似乎就是原汁原味的美酒佳酿。(郝洪喜)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