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胶东婚俗:媳妇饼

胶东婚俗:媳妇饼

2013-01-26 09:32:22 来源:综合

 “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反映的是文登传统婚庆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婚俗多已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并分发“媳妇饼”的习俗却沿袭至今。

 “媳妇饼”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带到婆家送给新郎的“体己干粮”,由女方负责制作。烙“媳妇饼”的历史悠久,很难说清始于什么年代。

 在文登,不管谁家办喜事,到了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去闹洞房,看新娘,尝“媳妇饼”。吃了这“媳妇饼”,不仅可以沾沾喜气儿,而且大家会根据“媳妇饼”质量,对新娘家庭的贫富、手艺的巧拙作一番评价。因此,大家都非常看重结婚的“媳妇饼”。在结婚之前,女方家中都会邀请亲戚中或者是村里的“媳妇饼”制作高手来制作“媳妇饼”。

 “媳妇饼”好吃,其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原料要用当年新麦的磨尖面即精面粉,再加入白糖、猪油和鸡蛋,按一定比例调和而成。具体做法是:用纯鸡蛋液和花生油加白糖按一定比例打匀,加上农村自制的神仙引子(就是酵母),再加入面粉,手工和成光滑的面团,然后用包袱之类的盖着保温,搁在农村的大炕上饧发。等面团膨胀发起来了,要在面板上使劲揉面,揉的时间越长,用的力气越大,烙出的饼口感越好,切面的蜂窝越均匀,且无大气泡。然后把面捂上再次饧发。这次面膨胀后才算彻底饧发好了。把面揉好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面团,然后擀成一个个厚薄均匀的饼胚子,最后平摊在大炕上饧发。饼上面全部盖上包袱,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温。农村的火炕一般都是热乎的,温度适宜,所以面饼胚很快就会饧发好。等到饼胚一个个长高、变厚了,掂在手里轻轻的,这时候的饼就可以下锅烙了。等锅里的面饼散发出香味,正反两面都均匀上色了,烙饼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这时的饼已经熟透,但为了美观,最后还要加一道工序,那就是滚边,给饼边上色。因为这时的饼很烫手,滚边要戴上线手套,不能等饼凉了再滚边,要一气呵成。一般滚边是在另一个锅内,两只手同时夹住好几个竖放一排挤在一起的饼,慢慢地在锅内一边倒手,一边滚圈,手不离饼,饼不离手。“滚边”,是文登“媳妇饼”区别于其它地方独有的特色。

 做好的“媳妇饼”香甜适中,松软可口,营养丰富,而且不怕干,在秋冬时节可以存放一个多月。在过去,“媳妇饼”只是留给自家或亲朋好友食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媳妇饼”现已不仅仅是办喜事的必备点心,而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食品。

 关于“媳妇饼”还有一个历史典故。话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听取周瑜的计谋,瞒着国太、朝中群臣和黎民百姓,设计以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为名,骗刘备来吴娶亲,以实现其夺取荆州的目的。诸葛亮识破了孙权的计谋后,决定将计就计,弄个假戏真做。他命人加紧制作了一批“龙凤媳妇饼”,让刘备带去相亲。刘备一进吴国城,把所带的“龙凤媳妇饼”全部分发给百姓。一时间,全城人都知道刘备是来娶孙尚香的。事情传到国太耳朵里,就有了甘露寺相亲的故事,国太见刘备一表人才,就准许了这门婚事。而这种“媳妇饼”便成了人们结婚广布喜讯的礼物。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