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台月初时,他正要往镇卫生院进药。从中大村卫生室到镇卫生院往返有40多里路,每七天进一次药,43年来从未间断,他拒绝药贩子送上门的药,担心他们的药品质量不可靠,贻误了患者的病情。
“不图钱,不惟利,尽已所能减少乡亲们的病痛折磨,是台月初坚守的信条。43年前,是这样的想法,让他辞去了心爱的教师工作,走上从医之路,这一走就是43年。
乐善好施让本就收入微薄的台月初经常捉襟见肘,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热爱。上世纪60年代,乡村卫生所医疗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低,村里人身体不舒服,一般都是等着靠着,所以出急诊特别多。那些年,台月初总是合衣而睡,一夜起个四五次也是常有的。乡亲们来敲门求诊,台月初就一路跑到病人家里,能治的马上治,不能治的,他就赶紧和病人家属把患者送到镇里或城里医院。不管是大雨滂沱的夜晚,还是雪花飞舞的冬天,台月初就像照顾自己家里人一样,为了乡亲们的健康而不遗余力。
台月初对村医工作的热爱,除了他良好的医德,还表现在他对业务的孜孜以求。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看病,60多岁的他依然坚持每天看医学书籍,看完了,就细心揣摩研究,和平时接触到的病例相结合,以便下次碰到相同病例时能够给出更加精准的诊断。多年的刻苦学习、实践,让台月初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深得患者信任。
这几年,随着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偏僻小村里的医疗条件也发生了大变化,镇卫生院为村卫生室配备了各种诊疗仪器,还为他安排了一位年轻能干的帮手。看着逐渐好起来的医疗环境,台月初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乡亲们有点不大舒服,都提前预防,大家的健康水平也提高了。
43年,台月初从一个健壮的青年医生变成如今满脸风霜的老医生,他把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乡亲们。有时,他也会觉得疲倦,尤其是年纪大了,有时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想着乡亲们的需要,想着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台月初就觉得,这个担子还得继续挑下去。(本报记者 史树梅 )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