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防“蟊”重地围子里

防“蟊”重地围子里

2016-07-08 11:02:59 来源:诸城新闻网

郭瑞明


    “蟊”这一汉字,在中国古代汉语里与“蝥”同义,本指危害田间作物、吃作物根苗的害虫。《诗经·小雅·大田》云:“去其螟螣,及其蝥贼,无害我田稺。”即指此义。此字又作“蟊贼”,引申为危害人民或国家的坏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蟊贼远屏,晋之力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则有更详细的记载:“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这里系指来自边远地域搜刮袭扰民众的贼寇。诗仙李白亦在其《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诗中写道:“……蟊贼陷忠谠”其意则指古代官员中陷害忠良的奸佞小人。基于“蟊”的祸害人的这一贬义,19世纪中后期,在诸城南部山区,老百姓曾将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侵略军称为“蟊子”。这一名字与“鞑子”(北狄鞑靼)“捻子”(捻军)“鬼子”(东洋倭寇)一样,在历史上曾使诸城老百姓们谈之色变,并为躲避其侵害和袭扰采取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在诸城市皇华镇所辖的尚庄社区鹁鸽崖村西南约1.5公里处的马耳山山坳里,过去就有一个名曰“围子里”的村落,这里曾是诸城马耳山附近村庄百姓们的防“蟊”重地。只所以称其为“围子里”,是因此地南边是陡峭的马鞍山;西边是险峻雄奇、高不可攀的“风抹口”及马耳山最高峰菩萨顶;北边是马耳山东峰“西山”鹁鸽崖及连接松朵峰(鸡冠子山)的山脊;只有东面经鹁鸽崖村一条狭窄的山路通达此处。这三面环山,南临深涧,闭塞幽静的自然地貌可谓一绝佳的防护避难场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英法联军连犯京津地区,山东地区警情不断。马耳山附近区域的高阁庄练、许孟练所辖官庄(今称鹁鸽崖)、尚庄、叶家沟、封家官庄、桥上、王戈庄、贾戈庄等村庄的百姓们为防范“蟊子”入侵,曾按照清政府要求,靠肩扛人抬小车推,利用山间乱石,修筑了一道北起鹁鸽崖山脊,南至马鞍山山梁的长约一千余米的高大的围子墙,形成了一处三面环山,一面墙挡易守难攻的山寨式“大院”。《五莲县志·大事记》记载:“1860年(清咸丰十年),清廷下令各州县督促绅民筑圩办团。是年,七连山、分流山、灵公山诸圩筑成。”如此推算,围子里的围子墙当建于清咸丰十年前后。围子墙呈南北走向,靠近山顶的地方,基宽2至3米,高2至3米;靠近平缓山路口的地带,基宽3至5米,高2至4米,围子墙全部用较大石块垒砌而成,在靠近山门的墙顶有瞭望孔及土枪(猎枪、土炮)射击口;在进山的狭窄山路上设一高大的寨门,一旦反蟊子时“蟊贼”来犯,附近村庄百姓们会锁门闭户,一起进入到“围子里”避难并给予迎头痛击。
    大约在200年前,一邹姓住户,搬迁到围子里居住。他们在靠北山坡一平坦的地角构筑房屋,并于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靠养羊、养鸡,狩猎野兔、山鸟等贴补生活,过着艰苦简朴闭塞的贫困生活。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邹姓住户已繁衍为22户,103口人的自然村庄,那时国家公安、林业部门尚未禁枪禁猎,他们家家都有猎枪,猎枪俗称“土炮”,是一种用火药、铁砂为子弹,能打野兔、狼、飞鸟的土制武器。当年每逢农闲时节,邹姓住户们会结伙搭伴,带上干粮、水壶、猎枪、“药葫芦”(一种防潮、密闭、装盛火药和铁砂,形似葫芦的皮囊),翻山越岭到围子里以外的山野打猎,俗称“打围”;每次出猎常常会满载而归。他们把狩猎的野兔、山鸡和挖掘的中药材等,拿到附近集市上出卖,用以贴补生活。据邹姓后人们说,他们的老辈们曾讲,传说“蟊子”高个头,长头发、蓝眼睛,用的是长矛武器和油炸的竹剑;蟊子无膝盖骨,直腿走路,腿不会打弯,所以不会爬陡坡和高墙,因此,即使“反蟊子”时边远地区的蟊贼来了,也进不了这围子里。这一方面说明,当时闭塞落后的社会环境中老百姓对外国侵略者的无知,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建围子墙反侵略防蟊子的性质。但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看,传说中的“蟊贼”(英法侵略军)并没有到达马耳山地域,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构筑的巨防围子墙,并未起到真正的防御作用。
    围子里村曾系郝戈庄公社(1984年改建郝戈庄乡,后改乡建镇,2007年划归皇华镇)鹁鸽崖大队的一个生产队。笔者读高中时的一同级邹姓同学,就居住在围子里村最前排的大银杏(俗称白果)树下,他的大哥就是围子里生产队的队长(现住鹁鸽崖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郝戈庄公社林场建立,场部及植树队就驻围子里村,那批吃住在此,挥镐挖坑、种树育林的植树人,在马鞍山阴栽植了成片的马尾松、洋槐等树种,为封山育林洒下了汗水,做出了贡献。但该村因闭塞和贫穷落后,“三通”(通路、通水、通电)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郝戈庄镇政府于1996年报请上级批准,决定将围子里村撤并、搬迁;把22户农民分别分流到郝戈庄镇的鹁鸽崖、王戈庄、前郝戈庄、后郝戈庄、东郝戈庄、西莎沟新村、小尚峪、石泉、前寿塔、后寿塔、陈家庄等村安置,现今他们已经安居乐业;曾娶不上媳妇的小伙子们多数都已结婚,成家立业繁育后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围子里的围子墙因荒废无用,郝戈庄镇临近马耳山的鹁鸽崖、桥上、王戈庄、贾戈庄等村的众多农户们,纷纷沿新修的山路,用拖拉机到围子墙拆墙拉石,修建房屋和院落,围子墙几年即被拆光。现今只剩了鹁鸽崖山脊上部的一段残址。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围子里村及标志性建筑围子墙从此消失,村址处还留下了一棵高大的银杏树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围子里村及围子墙消失了,但作为存在于一定历史空间,具有相应人文古迹内涵的旧遗存,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作者系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市地名学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