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这部片子评分竟超过《琅琊榜》

这部片子评分竟超过《琅琊榜》

2016-02-23 09:22:15 来源:综合

夏秋时节,在院里打果子吃,很多果树是上一代师傅们种的,更多的是明朝或清朝人种的。

陶瓷组的学霸妹子在周一闭馆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上,而很多年之前,在紫禁城里唯一这样做过的人,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溥仪。

再比如,坐在慈宁宫中,面对现存最大的海南黄花梨组合柜,欣赏感叹“幻彩生辉”,让发弹幕的观众get到新词。

或是喂喂宫中的御喵,在“朝九晚五”的工作制:五点必须下班之后,关门和御喵们说一句“我们下班了,该你们上岗了”。

1月7日,一部名字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央视首播了,彼时反响寥寥,但一个月后,这部纪录片却在B站大红,现在点击率已经超过了70万。在二次元、花痴、鬼畜聚集的B站,一部纪录片被二刷、三刷,各种舔屏,不觉得本身就很有一种反差萌吗?并且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评分高达9 .5,超过了《琅琊榜》。

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科普纪录片,看似是讲文物修复的事情,其实讲的是一群外人眼中神秘的文物修复者的故事,不仅跟以往说故宫的纪录片不一样,而且跟央视其他的纪录片相比,都显得不那么的臃肿,甚至有些片段相当的萌。撰文:俞悠悠

三集片:记录中国顶级文物修复师傅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这部纪录片能够明显感觉到镜头切换以及后期剪辑的混乱。这么一部有些稚嫩的纪录片的制作团队来自一群年轻人,经历5年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拍摄才完成了三集内容的这部纪录片。

总共三集的内容,第一集讲了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则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绣品的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每一集都有一两位让人印象深刻的修复师傅。

这群在外人眼里做着神秘工作,代表中国顶级文物修复生态圈的一群人,平日里手中触碰的是中国的千年,却淡定地在镜头前展现了他们日常的另一面。

“不同的世界”这句话反复在片中被提及。片中有个插曲,故宫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师傅带着徒弟去厦门参加钟表展,台湾钟表收藏家向他们展示自己收藏的怀表,并且颇有些自得地问,“故宫有这种怀表吗?”王师傅答“不少,但是修的量不大”,之后,当画面切回故宫时,王师傅说“他收藏了一些还也不错,比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宫的比试比试吧……但是故宫钟表,可以说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数,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说这些话时,王师傅不是不屑,恰恰相反,他相当的温柔平和,内敛腼腆。

在他眼中,这没有什么可比性。那些收藏家的兴奋点他接收不到,收藏界和他全然投入的那个修复世界完全是两个世界。

王师傅:成B站最火“故宫男神”

因为这部纪录片,春节期间在B站最火的男神,不是什么小鲜肉,也不是什么老干部,而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被大家称为“故宫男神”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师傅。

王津师傅现在不仅有一大群的迷妹粉丝,更有粉丝给他专门做的cut,在这段为时13:48的视频里,你会看到不断弹出的“帅得我全程舔屏”、“王师傅缺儿媳妇吗”、“表白王师傅”这样的弹幕。温柔内敛的王师傅圈粉无数,因为他完全是大多数人想象中古代宫廷匠人的样子:温文尔雅,芝兰玉树。

会为钟表的修复发出纯粹的幸福的笑容。望着橱窗里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他对着镜头说,“有点心疼。”在藏品背后隐藏着的付出,想要分享心中的那份悸动而不得,或者就是他的心疼。

说“格物”:修复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

而另一个震撼我的片段,则是木器组屈峰长达两分钟的独白。这一段话,不仅是一个文物修复者对文物修复的理解,更是一个匠人,或者说是一个手工艺术家,对“格物”的理解。

“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

当然,修复文物,在孤独之外,还有”对话“。修复人和上一任修复人的对话,贯穿古今,相当奇妙。比如,用现代科技,书画修复组发现了乾隆时期的某位修复者,冒着砍头的风险,用次等的材料冒充植物染料,而这一“揭发”却是在百年之后。

讲传承:引起年青一代对古文物修复兴趣

这里也有传承。片中多次提及,故宫还保留着传统的拜师学艺,手艺与技能代代相传。有些技能,比如说缂丝则还需要从民间学习继承,以防这门古老又繁复的手艺失传。

又比如书画修复,需要经历七个严谨的步骤:1.洗尘;2.用马蹄刀去污;3 .加固画面。绢画须用专用水油纸使画面图案不走型;4.补洞。用非文物的老卷、旧卷剪裁下来补洞上;5.给画面全色;6.压桩,寻找平整的鹅卵石,把修补好的画芯压平、磨平。7.托芯,重新给画芯加上背纸。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熬心血。

在书画界,临仿者的高境界是“无中生有”,要对原作了如指掌,胸有丘壑才能下笔如有神。比如片中提到的十年时间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冯忠莲女士。

片中一直在反复强调说的是一个传承问题。这部有温度的纪录片,或者真能引起年青一代对古文物修复专业,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即便是仅仅是作为网友戏言的“故宫招聘”纪录片,也值得你我观看。

网友点评

豆瓣网友“下下”:他们明明是为人类保留记忆与历史讯息的人,却简单到像我天朝农民工一般,普通的工人,乐得沉浸在一份起色不大的工作中。他们升职升到科长?部长?应该不太重要。他们明明过手无价国宝,却难有明星之类的酬劳……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

豆瓣网友“shuiya”:这些修复者们,他们一手触摸草木金石,一手直抵宋元明清。

新浪微博网友“荧荧火光-离离乱惑”:《我在故宫修文物》,匠人们用双手连通古今,真好真好。最喜欢钟表组王津师傅啦,没想到b站还有cut哈哈哈。

新浪微博网友“许迪声”:中国文物中的《编舟记》,珍贵的是历史,以及所有如不食烟火一般和历史对话的人,匠心也是文化的一种。尽管不是坊间传说的神作,解说词和逻辑性也还需推敲,但能把中国观众拉回到纪录片面前的一切作品,在我看来都值得歌颂。

新浪微博网友“33de4ever”:那些古老的手艺在他们手中得到传承乃至不朽,一代代匠人用他们的执着与热爱,跨越古与今的时间长河,诉说着奇妙的文物故事。不同的人物,不一样的性格,共同的执着。三集看下来仍觉不过瘾,直到最后满屏的弹幕更是觉得这个时代的肯定也是不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文/俞悠悠)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