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忠
日前,诸城烧烤技艺被列入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潍坊市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州烧烤作为诸城烧烤技艺代表之一,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州镇素有文化古镇、商贸大镇之称谓,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是文化名人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的故乡,中共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王翔千的故里,诸城党组织的发源地。
相州烧烤俗称相州烧肉,久负盛名。追其历史,可上溯到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诸城凉台出土的现存于诸城博物馆内的汉孙琮墓画像石刻考证,庖厨图的石刻最为典型。庖厨图刻有宰牲、炊、酿造等图像。宰牲有捅羊、杀猪、宰鸡等;炊有劈柴、烧火、掌勺等;厨房内最为忙碌的是烤肉,有人传递,有人煽火,有人烧烤。上方一横绳吊有猪肉、羊肉、猪头、羊腿、肝脏、兔子和两串或4条小鱼、3只鸡、1只鳖。下方有一连锅灶,并排4口大锅,旁有4只大缸,灶旁有2人正在洗滤。上述考古,有力地佐证了诸城烧烤在汉代就具相当规模,已达到鼎盛。
据史料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密州(今诸城)任太守,对诸城烧烤情有独钟,时常食之,赞不绝口。翌年,苏轼率百姓筑堤抗洪,疲惫成疾。百姓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到府邸慰劳。苏轼亲自监督厨师制作烧烤肉馔回赠百姓。苏轼曾在《炖肉歌》中写到:“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窀,自美。”当时的乡贡进士赵明叔《回赠肉》一诗写道:“为除民瘼情意长,民献三牲爱心彰。坡翁精烹回赠肉,黎元啖之口生香。”后来苏轼调到徐州为官,并将诸城烧烤的制作工艺带去,亲自教人宰杀、加工制作烧烤肉。
清乾隆年间,刘墉回诸城老家祭祖,品尝诸城烧烤,十分喜爱。回京时将诸城的烧烤猪头肉、鸡等带回京城献给乾隆帝品尝。乾隆帝吃后龙颜大悦,并下令御膳房按诸城烧肉烧烤程序和工艺制作诸城烧烤。
1945年,正处抗日战争后期和相州解放前夕,王翔千以卖烧肉为掩护,联系当地群众,秘密宣传抗日道理和传递地下党组织情报,曾经烧烤制作卖过烧肉。
现在相州境内从事肉类烧烤的个体户已发展到十几家,从而使相州烧烤这一著名的老字号品牌更加名声远扬,成为人们筵席、馈赠亲友和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之一,备受消费者喜爱。
相州烧烤系列品种多达十几种,有猪、羊、鸡、鸭、鹅等等。但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猪肉烧烤。猪肉烧烤尤以猪下货(头、蹄、肺、肠、肚、心、舌等)为上品,正如俗话说:“卖烧肉的三不愁,口条、心花、大肠头。”相州烧肉风味独特,久负盛名。其制作工艺非常繁锁复杂。制作程序如下:
1、选材:应以新宰杀的猪下货(或鸡)为佳,冷冻货次之。
2、褪毛。将新鲜猪头、蹄放入熬开的松香中,蘸满后取出放在冷水中,冷却后即去掉松香,将毛褪净。再用烧红的烙铁逐一烙遍,以去脏腥味。
3、清洗。将褪毛的头、蹄、耳等用清水洗净,内脏放入盆,加入盐和醋(也有用玉米面或盐和生豆油的),连续揉搓2-3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4、煮。将洗好的下货放入锅中,旺火煮沸,撇油、泡沫,加入盐、葱、姜、八角、茴香、肉桂等佐料,改温火慢煮。熟后捞出(肝应早捞,不宜煮老)拆除头骨,控干待用。
5、烤。铁锅内放入铁箅子,趁热将煮熟的猪下货(或鸡)均匀地摆放在铁箅子上,盖锅加火,待锅烧至发红时,在铁箅子下快速投放适量小米、红糖,盖锅。待锅内冒出青烟,有燎烟香味时出锅。
烧肉烤出后呈棕色略黄,味美诱人,肥而不腻,香而爽口,甜味绵长。可趁热切片拼盘,也可凉拌热炒,亦可加菜汤而烩之。实为筵席或家宴之佳品。
相州烧烤作为诸城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品种,曾被人们誉为“肉食”品中典型的美味佳肴。我们对相州烧烤这一珍贵的历史饮食文化遗产,应更好地传承创新,形成规模化生产,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系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