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闻名马耳山后的尚庄茂腔戏班

闻名马耳山后的尚庄茂腔戏班

2016-02-19 10:06:20 来源:诸城新闻网

郭瑞明


        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视尚未“出世”,电影相对奇缺。在诸城农村,每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农民(社员)才能在乡(公社驻地)或者较大的村庄、集镇(片驻地)于晚间看上一场露天电影。而农村农民社员在春节期间,由村(大队)里组织的业余戏班排练的戏曲文艺演出,则是一种在广大农村最隆重、最盛行、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娱乐活动。在收音机奇缺,每家每户只有一只有线广播小喇叭(俗称电戏盒子),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这种露天的文艺演出形式,同样吸引了四乡八里的众多农民步行前往聚集观看。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诸城南部的马耳山后,就活跃着一个远近闻名的能“唱大戏”的戏班——郝戈庄公社尚庄茂腔戏班。
        尚庄戏班于1963年冬季成立,发起之前由村里旧时唱“周姑子戏”(茂腔的前身,亦称‘本肘鼓’)的老艺人林光友、陈招等组织,选拔村里有一定文艺特长,喜爱戏曲表演艺术的青年,于农闲时节进行传统(口传)戏的传授和指导。戏班到1964年春节前,就吸收发展了50多人参加排练。村里专门出钱并集资购买了锣鼓、板鼓、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二胡、唢呐,灵巧的木匠还自制了弹拨乐器月琴,购买配置了戏装、头饰和道具。春节期间的首场演出就大获成功,轰动了马耳山后。首演剧目为《东京》(卖宝童·赵美蓉观灯)、《五女会》、《劈关》、《水洪江摸鱼》等。村里在村前河滩搭起了高大的戏台,挂上了四盏“保险灯”(烧煤油的老式桅灯),聘请五莲县许孟公社大珠子村“鼓手班”刘加美的高徒,鹁鸽崖村的邹克松师傅及村里的邹克章等京胡高手拉琴伴奏,以质朴、感人的唱腔和熟练、规整的念、做、打(俗称“把子”)功夫,吸引了邻县五莲及本村相邻方圆几十里的观众前来听戏观赏,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郝戈庄公社于年后调尚庄戏班到公社驻地和公社的部分村庄巡回演出,大受欢迎,从而为戏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5年是尚庄戏班发展的鼎盛时期。村里加大投入了资金,通过咨询诸城县茂腔剧团相关“明白人”牵线联系,购置了“南绣”戏装“二蟒、二靠、二花披”及青衣、花衫;自制了蓝衫,仿制加工缝制了各类袍、裙、旗;购买配置了绣缨大刀、宝剑、竹剑、腰刀、枪、戟、斧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文武戏兼用的配套戏装、头饰和道具;使戏班具备了排演“大戏”的硬件条件。村干部派专人牵线,通过关系,于农闲时节的冬季,特别邀请了诸城县茂腔剧团的当红“名旦”王仙梅,小生演员乔俊鲁妇夫;五莲县茂腔剧团的武生兼花脸演员林茂太先生进行教授辅导,指导排练了传统茂腔大戏《西祁》、《红罗帐》、《潼台》、《南唐》、《双换》、《珍珠衫》等剧目,从而使戏班演出在板式唱腔,台词对白,招式动作,服装脸谱(化妆)等方面更加规范和完善。戏班一度发展到70多人,演出轰动了诸城南部山区。春节期间,先后到本县的部分大队(村),五莲县的邻近村庄巡回演出50余场(次)。演出剧目扩大到三十多出。戏班也培养出了唱花脸的朱佰亮,唱老生的祝炳文、陈培英、田立森,唱花旦的郭瑞凤、唱青衣的封新兰,唱老旦的孙茂春,唱丑角的朱佰亭,唱武生的陈乐仁等享誉马耳山后的乡村茂腔名演员。
        民谣曰:“茂腔一唱,饼子糊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针锥扎在指头上”;又云:“周姑子戏,娘们儿的事,姑娘喜欢听,老婆抹上蜜”。足见茂腔在诸城民间的广泛影响和艺术魅力。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的古装戏被作为封、资、修和“牛鬼蛇神”受到了否定和批判。戏班的戏服、戏箱被拆破、销毁;戏班被解散;“文革时期”的七十年代恢复成立的尚庄戏班改演“革命现代样板戏”后停止了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七十年代末,尚庄戏班“以老带新”再次成立,排练演出了原部分保留剧目,增排了《西京》、《罗衫记》、《秦香莲》、《葡萄架》等传统茂腔剧目,1982年后解散,停止了活动。
        戏曲小舞台,人生大智慧;民间小戏曲,乡村大舞台。我国戏剧研究者傅谨先生曾对民间戏班进行过长期、深入的研究。他说:“我在民间戏班的生存以及发展的背后感触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草根阶层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自己的’娱乐取向的追求与向往”。
         (作者系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