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成为一个称赞他人乃至自夸的词汇
电影《老炮儿》把一个北京俚语推送到大众面前,它蠢蠢欲动地想要成为一个最新最热的流行词。在社交媒体以及线下的饭局中,老炮儿成为一个称赞他人乃至自夸的词汇,不少中老年男人对老炮儿这顶帽子抱有笑纳心态。
即便在它的源生地北京,老炮儿这个词在漫长的市井时光里,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熠熠生辉。来自网络词条的定义显示,老炮儿原称为老泡儿,“在北京话中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另有释义称,老泡儿特指一个“把在监狱中不停进出当成日常生活的社会阶层。”
不同地域文化下,对老炮儿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在东北,会把这一群体称呼为“刀枪炮子”、“社会人”,山东青岛叫“小哥”,四川叫“袍哥”,香港叫“扛把子”……但显然老炮儿已经从这堆带有贬义的词汇中得以洗白出来,它由一个专门用来形容市井混混的词,转化为社会精英的身份标签。
一批具有文化话语权的北京籍名人、明星,是“洗白”老炮儿的主力。冯小刚出演《老炮儿》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剧本写出了北京老炮儿的精气神。摇滚歌手崔健,也是老炮儿一词的广泛使用者,他在综艺节目《中国之星》中推荐老炮儿音乐人杨乐,使得老炮儿从荧屏到银幕互动呼应,席卷而来。
这是一场带有文化意识的集体行动,而且带有清晰的指向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老炮儿》表面上讲的是一个老混混儿“茬架”的故事,但实际上冯小刚饰演的角色,却是社会规则的捍卫者,他不仅三度劝阻兄弟不用启用年轻人去打架,“生瓜蛋子下手没轻没重”,阻止流血事件发生。还将偶然发现的高管贪腐证据寄给了中纪委,“咱们虽是小老百姓,但有些事该办还得办”,这哪儿还是老炮儿,明明是公民。
公民意识在电影里还有着诸多体现,比如开场时冯小刚帮助城管平定一起无照经营事件,小小的一个情节,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对公权力的监督,就事论事的客观态度,冷静理性的判断思维,全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当老炮儿有了公共精神,他就再也回不到打打杀杀的年月了。
捋顺了这个关系,就能知道为何老炮儿如此之火,为何在精英阶层获得如此强烈的共鸣。当公权力取代乡绅、老炮儿,通过法律法规来对社会进行管理之后,作为民间秩序曾经的制定者,老炮儿的社会地位亦被消除。在失落心态的促使下,老炮儿唯有通过回顾往日辉煌,来寻找一种存在感。同时,为了不被时代彻底抛弃,老炮儿必须要用妥协的姿态,成为现有秩序的守护者。这就意味着,老炮儿们的痛苦,来源自他们在纪念过去的同时,又必须与过去告别。
北京籍的名人、明星,凭借灵敏的文化嗅觉,寻找到了重新界定身份的方式,他们以自己的作品、言论,为老炮儿灌注了新的元素,并且用带有生机的描写,去驱逐老炮儿这个词曾有的霉味儿,让它倍加新鲜、时尚、重新引领时代。老炮儿拥有了含蓄的伤感、淡淡的自傲、以及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这恰恰是当下社会精英群体精神世界的映照。老炮儿的华丽转身,是时代巨变的一个小小缩影。(文/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