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贵
孟庆泰先生
在2015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有幸专程赴青岛拜访了清末诸城开名人士孟方陆老人的嫡孙,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青岛市政协七、八、九、十届常委的孟庆泰先生。孟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
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先生的家,跨进门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框左边与简易挂衣柜的拐角处,摞着约一米多高的一摞杂志,再往前两步就是沙发和较大的会客桌,上面摆着茶具,很整洁。往右一转身面朝南落坐后,正好面对开着房门的书房,我的视线不由自主地飞了进去。望见几个大书橱里都塞满了书。竖着排得整整齐齐的书的上面,又有几层横着平放的书。书,简直就要往外淌。书桌两头的书也摞得高高的,书房的窗台上也摞满了书。以我的直觉,现在孟先生家里的藏书之丰,用句诸城方言来形容就是“鼻子眼里都是书”,一点不为过。
我们交流的内容不经意地落到了“书”上。我望着和蔼慈祥的先生说,据我走访部分耄耋老人得知,您的祖上对“书”情有独钟。“爱书、藏书、读书、着书”是孟氏祖辈的家风。请您谈谈祖上藏书的情况。先生未开言,微笑着走进书房,取出几个本本,翻开其中一本让我看,上面写着先生的祖父写的家中藏书的一首诗,曰“牙签十万富收藏,一邑人推静远堂。三世校雠多善本,只今零落归缥缃”。诗中的“静远堂”是先生祖上清末及民国初期,在诸城城里督府巷的堂号。从诗中“一邑人推静远堂”可知,在辛亥革命前,先生祖上的藏书为诸城之冠。据记载,孟先生的祖父是清代诸城五大藏书家之一。先生的祖父孟昭鸿,字方陆,号放庐。城里人,家堂号‘静远’。昭鸿自幼嗜好金石,又雅好书篆,精赏鉴,善治印,是诸城著名诗人。他家集三代藏书,是城里有名的藏书家。祖孙数代,广事搜求,金石书画,经史子集,汗牛充栋。民国初年,诸城两次兵火,其家遭受洗劫,家中藏书荡然无存。先生说:“我祖父真是生不逢时,那个年代世局嬗变,遭遇的第一次兵燹就是辛亥革命。清兵破城后,他外出避难,家中住兵,所藏书籍被焚熏蚊,乱定收拾损失大半。那第二次就是军阀混战和日寇侵华,我祖父弃家避难青岛,‘倾其所有于飞烟荡烬之中’了。”我安慰道,那已成为历史,永远无法挽回了。话题又聊到了藏书的渊源上。从查到的资料可知,先生一代一代相传的藏书家风,是从其高祖孟继尧及其曾祖孟广琛开始的。据先生听其父辈所说,其高祖孟继尧在江苏震泽做县令,解组归家,带回的的全是书籍。又据光绪版《增修诸城县续志》文苑志十三,列传第二记载“孟广琛,字献廷。附贡生。户部行走主事,授例为郎。亲殁,不乐仕进,图书庋满架,坐卧其中。工诗,善书法,搜罗名人石墨迹甚夥”。我以羡慕的眼神望着先生说,依我看,您老手中的藏书也能数得着了。“就我这几本书,真算不上是藏书,确实是不可企及祖辈,还远远达不到‘图书庋满架,坐卧其中’的水平”先生很谦虚地说。
我们越谈越投机,当谈及其父辈是如何收藏书籍时,先生两手一摊“我的父亲就谈不上藏书了,但他也很爱书,书店是他最熟悉的门槛。日积月累下来,也积攒了一些书”。先生的话语有些谦词。在书房里我看到有清末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古文观止》、有各种版本的唐诗、宋词、元曲及古代散文集,还有鲁迅全集、四大名著及莎士比亚全集等等,都整整齐齐地排满了书柜。我感觉,先生的书房,俨然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他父亲收藏书藉不遗余力,而爱护书籍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其手中的一本民国初年线装石印本《琼林霏屑》就在其封面上用小楷记下十八年间重装两次。可见不是一般地爱书。先生的父亲健在时,其床头总是整齐的摞着经常阅读的书籍,且还不时的更换。如买到中意的书,更是爱不释手。一九八零年国庆节前夕,他在书摊购得清代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一册,立即在扉页上作志:“中学读书时,此篇是课外读物,其佳句至今犹能背诵。乱离后拟再翻阅,久不可得,不期偶于野摊上购得。人事沧桑,匆匆已五十年,亦殊使人有浮生若梦之感也!”
从交谈中得知,先生大概是因从幼年就接触书籍及受到富藏书籍的熏陶,因此,他对藏书也产生了兴趣。“文革”结束后,国家出版和再版了许多他喜欢读的书,现在保存的这些书,绝大部分都是七十年代收集到的。那时,他除了不时地浏览旧书摊淘宝外,最常光顾的就是新华书店了。遇到好书,即便再贵,也总是节衣缩食买下来,其中最难得的一套《金文诂林》就是那个年代收藏到的。先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萌生了学习和研究古文字学的浓厚兴趣,当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一套书十六册,因是进口书,在外文书店出售,定价港币六百元,折合人民币四十四元。当时他的工资还不足四十元,因太喜欢,就借钱买了下来。后来据闻,该版书青岛市仅进了三套。如此不懈努力地搜求,他的藏书也就不知不觉的多了起来。他很客气的又给我斟满了一杯茶,接着转过身去指了指书房:“现在几乎到了饱和的程度,所以近些年就很少买书了。”他满意地告诉我。但若偶然遇上十分喜爱的书,他还是“积习难除”,一定要买下来阅读。像最近几年买的《古春风楼琑记》一套十四册,小老乡岳南着的《南渡北归》一套三册,程千帆、沈祖棻二位学者着的《古诗今选》等等,统统又都塞进了他的书橱。先生细数起来虽然言辞不矜不伐,但看上去脸上总挂着幸福感。依我看,现在他的书房已经是“图书庋满架”了,可先生还是不满足,他最近又看到十年前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发行的《近代词人手札墨迹》一套三册,资料性特强,于是又托人去台湾捎购,尚不知能否如愿购到。
我们推心置腹的越谈越深,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先生诚恳地婉言相留,“今天不走了,晚上再叙一叙”。随即进书房取出一本十多年前出版的《孟庆泰书法篆刻集》赠与我作为见面礼。随着文学知识的积累,先生慢慢地产生了著述的欲望。这都是其先祖传承下来的家风。他顺手拿起记事本,我看到孟氏家族的着书风气大概是从其高祖兴起的。据光绪版《增修诸城县续志》志五,艺文考载:“孟继尧,字学山。道光庚子第十八名举人,由誊录选江苏震泽县知县。着《静远斋诗文杂集》四卷,《双松书屋诗存》二卷”。又据该续志,志八,议叙表载:“清咸丰年,孟继尧之子,京官广琛,著《双松书屋诗稿》二卷”。这种藏书、读书、写书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了。
先生的祖父既是诸城著名诗人又是金石学大家。据研究者介绍:“孟昭鸿幼承家学,年轻时即以诗名于乡里,曾有《放庐诗集》传世。尤其嗜好金石,不亚祖、父,其成就超过了他的诗名。他精治印,善汉隶,深研金石古印,集二十余年的时间,编集了闻名于世的《汉印文字类纂》和《汉印分韵三集》二书,于民国二十二年,由西冷印社出版,成为爱好篆刻者的必备工具书”。另据介绍,其祖父还为抢救诸城琅琊刻石做出了贡献。秦代琅琊刻石,世传久佚。民国十年(1921年),诸城县教育局长王景祥及视学王培祜奉省命做调查,邀孟昭鸿参入。他和王培祜亲至琅琊台调查,收集了部分散碎碑刻残块,送回诸城,经核对,尚缺数块。第二年,孟与王再次前去找寻,又得数块残碑,后经核对,竟成完璧。由王景祥撰文述说原委、孟昭鸿用隶体书写刻于另石,附于《二世诏书》石刻之侧。琅琊秦刻石现藏于中国博物馆中,诸城市博物馆收藏有刻石拓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家父对诸城政协的文史征集工作给予的积极支持。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于八十年代初,号召全国各地方政协文史委尽快抢救、挖掘、整理有研究价值的史料。诸城县(当时未改市)政协文史委立即行动,或发函或派人广集史料。几经周折,联系到了孟昭鸿先辈的儿子、孟庆泰先生的父亲孟亮思,恳切请求他贡献史料。孟亮思先生毫无保留的将其父亲孟昭鸿所著《诸城辛亥独立始末记》、《诸城丙辰独立始末记》、《诸城庚午围城日记》及《诸城庚午围城记事诗》等全部提供出来,分别发表在《诸城文史资料》第八、第九、第十,三个专辑中。孟亮思先生还撰写了《回忆我父亲的为人与治学》和《回忆陈调元关于诸城之围的讲话》两篇文章发表在在《诸城文史资料》第八、第九辑上,还热心协助诸城文史委于1987年12月整理编辑出版了《诸城文史资料》第一至七辑合订本。这由《诸城文史资料》第一至七辑合订本的“再版说明”为证:“……此次再版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得到孟亮思等七位同志的积极协助。在此谨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与先生交谈的间隙,迫切的想翻翻他赠与我的篆刻集,以先睹为快。瞥见在书的首页有他写的一首诗,曰“卌年追索聚于兹,随尔铺张随尔嗤。笔底波澜惟我觉,个中甘苦任谁知。心闲手敏挑灯夜,雨骤云游舞墨时。最爱东坡书意造,逍遥常数梦中思。”这首诗不只写出了其书法篆刻情怀,其实也写了他的藏书、读书生活。当问及还有什么大作面世时,先生不好意思地压低了声音说:“有点,不多,前几年与青岛大学宫庆山教授一起对清初丁耀亢的《天史》一书进行了校正注释,并合着了《天史校释》一书,交由齐鲁出版社出版发行”。
孟先生不但在文学领域有所造就,而且还是一位全国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其书法秉承家训,由篆隶入手,上追三代,下淫秦汉、贯通隋唐。于汉碑用力尤勤。书法谨言古朴、厚重雄健,深得专家好评。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蒋维崧先生评其书作“在章法、结体、用笔等处显示出对汉代金石有着细心的体察”。孟先生于一九八三年荣获全国篆刻评比优秀作品奖。曾先后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篆刻展、国际书法艺术联合展、中韩书艺交流展、中日书艺交流展、新中国文物事业五十年书画展等百余次国内外大型展览。有多件作品被日、韩及东南亚地区人士收藏,深得赞誉。一九八五年出席全国第二届书法家代表会议。其作品在《书法》、《全国首届篆刻展作品集》、《新中国文物事业五十年书画展作品集》、《山东五十年美术书法作品集》等刊物及作品集均有收辑。还曾为崂山、琅琊台、青岛天后宫、济南大明湖等风景名胜题匾书碑,并镌刻诸处。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分别赴日本、韩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并举办书法展,影响至深。一九九六年赴韩国为其书法大赛作特邀评委。其传略载入《中国当代书法篆刻家词典》、《中国古今书法家词典》等多部辞书。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画院特聘高级画师、青岛市书协副主席,曾任山东省书协常务理事暨篆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政协常委等职。
细数交谈的全过程,我觉着孟先生的风度令人起敬,配得上作为这个家族的代表,我领悟到“藏书、爱书、读书、写书”是孟氏这个有优良传统的书香门第的家风。它是一个值得颂扬的好家风,它既能陶冶个人性情,又能提高其修养和学问,让晚辈做人处事都具有高尚的标准与尺度。纵观孟氏家族的每一代,都对“藏书、读书、写书”始终不渝,我认为,对孟先生这样的家族用“名士门第仍书香”来概括,当之无愧。
(作者系市繁华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