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混在县城,主要凭做炊饼手艺吃饭。炊饼就是现在的馒头。如果武大郎炊饼做得足够好,做成东来顺涮羊肉、北京烤鸭那样的名牌,可能一生衣食无忧,还可能由流动摊主摇身变成前店后坊的掌柜,雇工干活,有面子,有里子,逐渐将脚上的泥巴洗净,成为城市市民不可或缺的一员。
事实上,高级技工在明朝确实吃香。且看崇祯时期《吴县志》“人物”篇,专记能工巧匠。比如嘉靖年间有个雕工周治,擅长雕镂嵌空,“玲珑奇巧,宛如图画”。马勋、李昭、柳玉台、蒋苏台、沈少楼,是扇工里的大师。陆子刚是雕玉大师,尤敬是墨拓妙手,徐三泉、王后溪是杰出的装裱师。安徽有个姓鲍的木匠,寓居吴地,精造小木器。周定业善做鞋,极坚久,得提前几个月预定。张岱说过,一般的篾匠、漆匠、铜匠、窑匠,地位低贱,但嘉兴漆竹的腊竹王二,苏州莓箓竹的姜华雨,嘉兴漆匠洪漆、铜匠张铜,徽州窑匠吴明官,都是行内名家大手,社会地位很高,“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焉”(《陶庵梦忆·诸工》),这些牛人能和官员、学者平起平坐,掰手腕。
而更多的则是武大郎式小商贩、小手艺人,他们进城务工,克勤克俭,为晚明城市生活提供各种便利。
无数“武大郎”沦为农民工,除了因为何良俊所言赋税徭役日重,入不敷出,还有土地被豪强兼并、人口密度剧增、经济结构变化、城镇化程度提高因素的影响。
明代中叶,正统五年,北直隶及山西两省116个州县,失地农户达36640户。成化四年,仅荆襄地区聚集的流民就达二三十万,成化七年,达到40多万,最高达150多万。这些流民必然成为廉价劳动力,充斥雇佣市场。
宣德年间,全国大商业城市有33个。万历十年统计,宛平、大兴两县,包括针篦杂粮行、炒锅行、卖笔行、柴草行及理发、餐饮、修理等服务业的下三则铺行,共约有34377户。《宛署杂记》载,万历十六年两县上中二则铺户分别有3787户和6383户。《顺天府志》载,万历两县所管的农村户口,宛平14441户,大兴是15163户。铺户比例之大令人吃惊。再如山东临清,一个小城,但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交通冲要,隆庆、万历时有布店73家、缎店32家、杂货店65家、磁器店20余家、纸店24家、辽东货大店13家、典当百余家、客店大小数百家。明朝中后期,南京、苏州、松江、杭州等地纺织业发达,机户出现,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则载,明末广东的冶铁业,从开矿、炼铁到鼓铸,有千余人参与。
较之《北虞集》里记载的乡民谈参,上述铺户、作坊老板雇佣的各类伙计、工人,则与今天的农民工几无差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