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马耳山仙人洞考

马耳山仙人洞考

2015-05-10 09:31:19 来源:诸城新闻网

郝敬友


  马耳山,位于诸城市西南部与五莲交界处,东西向,主峰海拔706.7米,是鲁东南最高的山峰。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马耳(山)居岗脉之脊,南北诸山脉络之不属焉者无几也”。
  最早记载马耳山的史籍,当属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涓水出马耳山。”北魏郦道元为之注曰:“潍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马耳山阴,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但该书中并没有关于仙人洞的记述。最早记载马耳山仙人洞的,是唐代散文家、著名诗人萧颖士。他慕马耳山之名,托疾专程来此观山,并写下了著名的《游马耳山》长诗。:“……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他诗中记述东晋时著名的道教学者,伟大的医药学家葛洪,曾在马耳山中隐居炼丹。也有记载说:葛洪少年定志,决不出仕。他来到马耳山中,看到马耳山青山秀水,白云佳树,就留了下来。他在石案上读书,到峭壁上啸足了风,便回到洞中炼丹。如果葛洪确曾来马耳山仙人洞居住炼丹,就说明早在晋代以前,马耳山仙人洞就已经形成很久了。
  但是,《水经注》以后的地方志乘中,包括《齐乘》、《太平寰宇记》等,却没有关于马耳山仙人洞的记载。确切记载马耳山仙人洞的是清乾隆《诸城县志》。“马耳两峰之间有洞,在山腰,深莫测,云出其中,土人呼仙人洞。泉泻瀑布至山趾,此其(涓水)源矣”。
  在此之前,记述马耳山仙人洞的,还有清初诸城著名文人李澄中,他的著名诗篇《东武吟》,有关于仙人洞的记述,“南睇双尖见马耳,石罅生云白如水”。诗中的“石罅”即仙人洞,只是诗人没有直写仙人洞,而是用艺术的笔触对仙人洞作了高度的艺术阐述。作这首诗时,是诗人已六十余岁时的康熙年间,此时诗人处仕京城已十余年,比乾隆年间的《县志》要早数十年。
  关于马耳山仙人洞的传说,流传很广,很神秘。
  传说仙人洞下通南海(黄海)。古时候,有一常来山上砍柴的樵夫,很好奇,就用葛藤绑上扁担,想探探洞的深浅,结果,把扁担掉进了洞里。后来,他到南海边去贩鱼,竟在海边上意外地又拣到自己掉在仙人洞里的扁担。故事就这样到处传诵。神奇的传说,常诱得附近少男少女结伴前往洞内探奇。
  其实,马耳山仙人洞并非是随着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原始洞穴,而是不知在什么年代的什么时间,马耳山主峰的山体崩塌,巨大的岩石合着细碎的泥沙顺山沟滚下,将一条狭窄的山沟填平。而在山沟的下边有一个断崖,一块巨大的葫芦状的岩石,不偏不畸,正正当当地蹲坐在断崖上,挡住了顺山沟而下的岩石,巨石下便形成了洞口,经过不知多少年的自然冲刷,渐渐形成了山洞。
  洞口高约5米,宽约3米,上宽下窄,洞内泉水泻出,瀑布如帘,常年不断。断崖下边是大小不等的乱石,瀑布从洞口跌下,撞在乱石上,飞珠浅玉,砰轰作响,然后似一条银龙,顺着山势蜿蜒流到山下,这便是乾隆《诸城县志》所说的“泉泻瀑布至山趾,此其(涓水)源矣”。洞中流出的山泉水,冰冷彻骨,清凉滑甘,在盛夏里,喝了很惬意,很解馋。
  自断崖下攀岩能进山洞。刚一进洞时,有一个朝天的大窟窿,光线从天窗透进来,还能看清洞的四周情况,再往里去,就不能视物了,洞内阴森冰冷,黑古隆冬,要靠手电筒照明才能往里走。没有照明设备,是很难进洞探察的。所以古籍中说“深莫测”了。洞内崎岖不平,往东南方斜向上,呈上坡趋势,越往里越狭窄,洞壁都是巨齿獠牙般的岩石,需格外小心,以防被碰伤,脚下的泉水,就是从洞壁岩缝中涔涔而出,汇流成势,进到20余米深处,已狭不可进了。
  诸城历史上有过几次震级很大的地震,或许是地震造成了马耳山山体的崩裂,山体岩石支撑不住,崩塌下来,形成了以后的仙人洞。
  仙人洞,传说很神秘;游仙人洞,很危险!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