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要闻 > 葫 芦 烙

葫 芦 烙

2015-03-29 10:22:00 来源:诸城新闻网

记者 王玮

                                             董建信老人和他的葫芦烙们

 

  董建信一不小心就走上了民间艺人的的道路——烙葫芦。
  烙葫芦,雅致一些的名字叫葫芦烫画,或者葫芦烙画,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手艺活。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者,福禄也。它造型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葫芦可以收尽天地间的邪气,还有辟邪之用,旺财,辟邪,护禄。这古色古香的葫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吉祥之兆,葫芦上再配上烙画,更具美感与内涵,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当然,72岁的董建信可说不出这些道道儿,他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只知道自老一辈就说葫芦是个吉祥物,看着就美,烙上画更美。
  董建信在葫芦上烙画,实属偶然。董老头儿在大街上看到小孩子拿着葫芦玩,就寻思着自己给工厂看门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在葫芦上烙画,逗孩子开心,自己也打发无聊时光,没想到,这一烙而不可收拾,竟然烙了十几年,烙了成百上千个葫芦。
  没有师傅领进门,全凭自己琢磨,也没有像样的烙画工具,就一把普通的电烙铁——作为这项民间艺术的“业余选手”,老人家的作品却毫不逊色,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十几年的时间下来,葫芦烙画甚至远赴青海、新疆,为远方的朋友带去吉祥如意。
  找个光线好的地方,摆上小方桌,戴上老花镜,董建信眯着眼睛端详着眼前的亚腰葫芦,“老葫芦和嫩葫芦都不好烙”,老人说,“老葫芦脉络多而硬。下笔容易滑,一走笔就报废了,嫩葫芦呢,容易烙空”,老人缓缓介绍着,就像介绍自己的老朋友。
  选好了葫芦,接下来的步骤是画上图案,老人“老实交代”,他没有任何绘画功底,葫芦上的画是他从年画上描摹的,不过描得多了 ,他自己也“上道”了,有时候也会尝试着自己画,“画这个画,你不写个篆体字不好看,你得配套起来,你要是画这个画,再不用篆体字,就像有点不配套。不协调。”董建信对美的追求是执着的,一件事情既然要做,就要尽善尽美,为此,他专门跑到书店里,买来词典,研究篆书的写法,如今往葫芦上烙字,早已是轻车熟路。
  董建信烙画的主题,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寿星老人,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八仙过海,神态各异,生动形象……这些形象,寓意吉祥,传递希望,表达千百年间民间最美好的祝愿。除了烙人物,老人也试着烙花鸟植物,他笔下的蝉,蛐蛐,莲花也都惟妙惟肖。由于没有专业的烙画工具,董建信完全依靠臂力和手力,控制手下的笔,轻则蜻蜓点水般轻盈,重若浓墨落笔,行笔流畅。“下笔没有回头路”,老人说,烙一笔之前就要想好了,什么地方深什么地方浅,什么地方该收什么地方该放,都大有讲究,真是妙笔生花。
  烙葫芦看上去容易,做起来是真真难,尤其是那电烙铁,拿起来往葫芦上画,先是手颤,时间久了眼酸,考验耐性。曾有年轻人想跟着老人家学烙画,可烙不了几分钟,就嫌累,耐不住性子沉不下心,不学了。
  “俺也不追求经济效益,就是个乐趣。”说了旁人可能不信,虽然董建信烙了上千个葫芦,但是这些葫芦烙画从来都不是用来卖的,他自己不种也不买葫芦,谁有葫芦想要烙画,他就给人家烙,也不收取任何报酬,“要说这葫芦给俺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带来邻里关系的和睦吧。”在东枳沟社区,邻里百家谁不知道董建信,谁手里还没个老董烙的葫芦画。他以葫芦会友,以葫芦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一年市里文化馆搞展览,董建信名声在外,接到电话要求提供几个葫芦以作展览,他就把自己给人烙的葫芦借来送到文化馆,没想到他的葫芦被人看上,出260块钱要买,文化馆打电话来,老董急了:“可千万别给我卖了啊,那也是我从邻亲家借来的!”他重乡梓情,这种感情,可不是金钱可以买来或者替代的。
  如今,董建信头发也白了眼也花了,他刚入行的时候就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进入花甲之年,可他声音依旧洪亮,身板依然硬朗,虽不及前些年高产,但烙葫芦仍然是兴趣所在,“就这么烙下去,只要眼睛能看清,能烙多久是多久,有滋有味!”
  老人哪里知道,就在他一笔一笔的耕耘里,他完成的,是对一份古老传统的传承。那些经由他烙烫的葫芦,挂在邻里乡亲的窗前屋内,是对生活无声的礼赞与祝愿。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