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那些渐行渐远的手艺

那些渐行渐远的手艺

2015-03-22 11:07:11 来源:诸城新闻网

剃 头


    集市,街头,马路边;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随意的场所,简陋的工具,娴熟的技巧,十多分钟过去,一个清爽的老大爷笑眯眯地回家了。
    曾经,剃头匠用这种简易却不简单的方式,为农村人开创了便捷理发时代:往往有集市的早晨,爷爷牵着孙子,爸爸拉着儿子,赶到集市剃头匠那儿,大人小孩剃完头后,还不误赶集买东西,而剃头匠收摊后也不误回家吃饭、干活。
    乡村剃头匠不是专职理发师,他们和其他农民一样,家里有田地,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有一门会剃头的手艺,逢着初一、十五、集市、庙会,靠着剃头,手头儿能挣些活便钱。他们挣钱不多,剃一个头再加刮个脸才收一两块,一天下来也就二三十块钱,但心里仍然是美滋滋的。
    不知啥时起,集市上出现了各式的理发店、美发馆。新成长起来的农村人再不愿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集头、马路边随便剃个头,或许是嫌剃头挑子不够档次,亦或是嫌不够卫生。总之,昔日那些剃头匠和他们的剃头挑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沉寂在乡村孤野间。
    “乡村剃头匠”在我国广大农村已有几百年的光景,他们挑着剃头挑子,走村串巷为农村人提供便捷的理发服务。曾几何时,在有集市的早晨,爷爷牵着孙子,爸爸拉着儿子,赶到剃头匠那儿剃头、理发,那种一个个人排着队等着剃头的红火场面让“乡村剃头匠”何等的自豪。改革开放后,各式的理发店、美发馆出现在集市、村庄,接受过教育的农村后生不愿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集市、马路边随便剃头,昔日的剃头匠渐渐被淡忘了。

 

 

打 铁


    火红的风炉,飞溅的铁花,叮当落下的锤声。一桶清水,通红的铁器放进去淬火,嗤的一声,冒起一阵青烟……
    打铁是一种古老的技艺,铁匠则是前工业时代最“勇武”的职业之一。他们仅凭手中的铁锤和火钳就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而从事铁匠这一职业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许多“学问”和经验,比如选料、下料、加热的火候、锤打的技巧等等。
    铁匠,一个人们曾经熟悉的职业,近年来几乎销声匿迹了。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很少有人愿意继承祖宗流传下来这项手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盛行于并不久远年代的铁匠炉已被滚滚而来的时代潮流所淹没,渐远渐失。

 

 

做盖垫


    盖垫又名盖帘、箅子盖,在山东的广大农村地区很常见,这种用两层高粱秸秆以麻线穿成的家伙什儿,往往被用来做土灶的锅盖和用来盛放饺子、面条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原汁原味的盖垫逐渐被取代,会做这门老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好的盖垫,既要牢靠耐用,又得美观大方,高粱秸秆要挑选粗细差不多的,排列密度也要恰到好处,颜色最好不太红。做这个费工夫又不挣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再加上现在种高粱的也没大有了。

 

舂 米


    已成如烟往事,可在老一辈中山人心中,它饱含着不少历史记忆,甚至催化了一种情结。舂米所用工具,实为石碓。该物由大块青石凿成的碓和臼构成,原理如同中药铺里面用的捣药罐,一个铜锤加上一个铜罐,只不过石碓和石臼更显巨大罢了。世人巧妙运用杠杆原理,把石臼埋进地下,还往石碓处榫上一根木长杆。到了舂米的时候,一人站在杆头,踩下杆头,石碓提高,松开脚,石碓砸下,反复直至完工。在冲击与摩擦中,稻谷的外壳剥脱了,粘着在米粒外层的糠屑掉了,洁白晶莹的米粒沉入臼底,灰黄粗糙的稻壳则存留在表层。从臼底取一捧稻壳和米的混合物,吹去轻飘的稻壳,若米中没有未脱壳的稻粒,则算完成了舂米的操作;随后,由妇女把臼中混合物扒入竹匾,簸去稻壳,再用筛子筛去米糠,剩余之米便可用来做饭。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