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马耳山仙人洞寻幽

马耳山仙人洞寻幽

2015-01-11 11:23:13 来源:诸城新闻网

刘兆砚


  马耳山主峰北侧半山腰有山洞名曰仙人洞,周边地区的人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仙人洞的传说也神秘而久远,大致有三:一是孤高天外的马耳山经常云雾缭绕,第一缕云雾往往首先从仙人洞涌出来;二是仙人洞是海眼,直通东海,曾经有人要试探深浅将扁担掉进仙人洞里,后来却发现扁担漂到了东海上;三是东晋葛洪葛仙翁曾经在此仙人洞修炼九转神丹。众多传说把马耳山仙人洞演绎得云里雾里,难知虚实就里,不过也很少有人认真去琢磨这些传说究竟如何,或者包含了多少真实成分——原因很可能在于,大家都知道马耳山是变质岩构造型山体,不具备形成溶洞的自然条件,因此,即便有洞,也规模有限,不如就让它存在在传说中,在传说中感受一下它的虚无缥缈,有可能胜于实地踏勘。


  作为马耳山地区的重要地标,仙人洞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样很深厚。仙人洞所在山谷是鲁东南最大河流潍河的重要支流涓水的发源地,早在成书于1500多年前的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记载。目前能看到的首次明确仙人洞为涓水之源的历史记载出自乾隆版《诸城县志》,在山川考部分中明确记载:“马耳两峰之间有洞在山腰,深莫测,云出其中,土人呼仙人洞。泉泻瀑布流里许至山趾,此其(涓水)源矣”。乾隆版《诸城县志》的附图中,则直接标示出了仙人洞的位置,这也是目前看到的关于马耳山及仙人洞的最早图形资料。


  马耳山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马耳山下李古庄李氏家族是清代的科举世家,一门出过一翰林六进士二举人,因此李古庄经常有来自诸城、高密、潍县、日照、胶南等地的文人墨客、退休官宦等来往聚集,寻险探幽,吟咏唱和。仙人洞距离李古庄不过二三华里,更是人们经常涉足之地,自然也少不了墨迹诗作。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曾任河南衡水知县、罗山知县的李梃(字雨樵,号松溪)就有长篇纪行《同殷景商、钟冠周涓溪品泉纪游之作》,其中就有:“因思此洞自古有,水经略记源流粗;东坡守密讵到此,剔藓认字知有无”等句,具体描述了游览仙人洞的详细经历。
  虽土生土长在马耳山下,一直以来也久慕仙人洞之名,却未能亲往一睹真容。6月份以来,下决心抽一天时间约几位朋友去看看,结果要么天气炎热,要么雨水淋沥,一直没法进山。直到2014年6月13日下午,总算找到了一个时间窗口,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既没有雨水,天气又不很炎热,来不及呼朋唤友,仓促赶到了仙人洞,返回山下时已近晚上8点。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一解心头之惑,把仙人洞里里外外大致上看了个遍。


  根据GPS实测,仙人洞洞口位置位于北纬35.776540度,东经119.352061度,海拔约485米。
  从李古庄方向的登山小路穿越刘家队东南侧的一处小树林。小树林正位于山坡植被和山下耕作地的交界处,小树林里清风徐徐,浓荫蔽日,大石横卧,是一般登山者的必经之路,也是周边劳作、放牧的村民们的一个休憩点,因此,只要是大白天路过这里,总会有李古庄上年纪的老者在小树林中休憩,可以请教一下关于马耳山、仙人洞、李古庄等古老地名的自然奇趣、人文传说,以及登山道路等,一定会有所收获。


  这里的海拔高度为270米,马耳山主峰海拔706米,从这儿起算,仙人洞正好位于半山腰。因此,古代典籍关于仙人洞位置的记载十分准确。
  如果不登主峰,只到仙人洞,可选择的登山道路有两条,一是从仙人洞谷底上山,二是翻越仙人洞东侧的小山梁上山。两条路都不好走,但后者相比较而言则相对容易些。
  远眺一下东马耳山,山顶巨石下面的天堑以及右边的风洞清晰可见。东马耳主峰西侧风洞有三,为岩石自然坍塌及风化形成。三个风洞上下排列,从这个角度只能看到两个。


  山路崎岖,好在坡度不十分大,空手行人行走不太困难。
  转过小山梁,西马耳主峰蓦然出现在眼前,前面不远处便是传说中的仙人洞了。
  仙人洞内部结构就是岩石自然崩塌及风化等因素,相互支撑成为了一个固定空间结构。其内部空间具体又由两个空间组成,一般人到达过的是外厅,其空间规模可以容纳不止十余人,三五十人也不成问题。
  仙人洞最隐秘的部分在传说中的内厅,由于地形险要,攀登困难,加之缺少照明工具等探险条件,至今只曾耳闻,但从未目睹有人进去过,因此对内厅的情况都是传说,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因此只能等后来人了。


  仙人洞外面右侧不远处的一处洞穴可能更值得关注。这是一处不完整洞穴的顶部,口部有着完整的拱形穹顶,跨度在2米以上。引人注目的是,洞穴的拱形穹顶部位有人工修凿的痕迹,下部则有人工土石堆砌。询问当地的老人,亦无人知晓有人在仙人洞这里施过工,或堆积过土石。显然,这是一处古老工程遗迹,初步猜测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在战乱年代在这里囤藏过东西,并用土石将洞口掩埋。至于何人何时何故而为,可能会成为永远的谜了。


  这就是乾隆版《诸城县志》描述的涓水之源“泉泻瀑布,流里许至山趾”的地方。当地老者介绍,仙人洞口过去的确常年有瀑布泄下,但由于气候变化,马耳山区降雨量减少,现在只有在下雨之后才会出现。因此,要想看仙人洞的瀑布,只能等下雨之后再来了。不过这布满洞口岩石上的苔藓,应该就是200年前古人在这里“剔藓认字”,看青苔下是否覆盖有苏东坡老先生留下手迹的地方。


  仙人洞口的山丹丹花,以及善良的人们祈福留下的红布条。这次拜谒仙人洞结束了,几张照片只不过简单反映了一些表面化的东西,没有触及马耳山仙人洞的真正奥秘,也许,它们本来就不应该被人们过多打扰的。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