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勋
有一天,我看见母亲的针线笸箩里有个白生生、亮晶晶的顶针,上面满是密密匝匝的细小麻子。母亲做女红的时候,就拿出来戴在食指上,然后飞针走线。
有一次我拿着母亲的顶针在外面玩耍,小朋友们都稀罕地凑过来看,轮流戴了一圈,都说顶针挺好玩。后来跟小伙伴们捉迷藏,三跑两颠,就把母亲的顶针弄丢了,怎么也找不到,我吓得家也不敢回,躲在墙角下呜呜哭。吃饭的时候,母亲出门找我,看我失魂落魄的样子,吓了一跳,当我告诉她原委的时候,母亲没有责怪我,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傻孩子,怎么能把顶针拿出去玩呢。”
这天夜里,母亲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父亲缝补那双穿了多年的黄球鞋。母亲的针费力地在胶皮上穿行,没有戴顶针的手显得异常吃力,有时针穿进胶皮拔不出来,母亲就用牙齿咬住针尖往外薅,如果力气稍微用偏一点,针就咔嚓一声断成两截,母亲搓着双手,惋惜在目光里滚动。
由于没有了顶针的帮助,母亲的手指都被针尖扎上了眼,绿豆大小的血珠儿洇出来,像暗夜开出的灿烂的花朵。母亲拿棉花擦一下,仍旧捏着针在胶皮上吃力地穿行。
直到有一天,大街上传出“烂头发、旧鞋底,收拾收拾换针使”的叫卖声,母亲立即从炕席底下找出她剪下来的那一缕缕头发,跑到货郎那儿换回一枚崭新的顶针,坑坑洼洼的麻子在阳光下熠熠闪动着美丽的光芒。在路上,母亲就已把它戴在手指上,翻动着手掌端详一会儿,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母亲缝补衣服,都要戴上那枚漂亮的顶针,用上面的麻眼咬住衣针的后端,只需轻轻用力,针就刺溜一下穿了过去,母亲把针尖放在头发上蹭蹭,重复着刚才的动作。
因为有了前面的教训,这枚顶针我再也没敢拿出去玩过,母亲用了几十年,美丽的光泽已悄然褪去,显得憔悴而灰暗,绰约如莲的“公主”变成了“丑小鸭”,但母亲依然很珍惜地放在她的针线笸箩里。寂寞的时候,她还会把顶针戴在手指上,坐在门前暖洋洋的阳光里,认真端详一番,似乎看到哗啦啦涌出来的万千往事和重重叠叠的生活沧桑。
母亲的一枚顶针,把家中支离破碎的日子,缝补成冬暖夏凉的幸福,让我的童年在苦难中飘起了温润的花香。 (作者系山东青年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