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赊小鸡

赊小鸡

2014-04-11 09:33:40 来源:诸城新闻网

□坊间旧事

赊小鸡
郭瑞明


    “赊~小鸡儿嘞——好~小鸡儿……”
  童年时期的老家山村,每逢农历春分时节,村里的大街上、胡同口就响起一中年男子高亢、明亮、悠扬又富含韵律的吆喝声。这绵软悠长的号子使寂静的小村立刻热闹起来——东家的大娘,西家的大婶,南胡同的新媳妇,北街上的二嫂,纷纷出门,围拢了来。小孩子们也欢呼雀跃着,拿着小提篮或簸箕,跟随母亲,到现场看大人们挑选小鸡。
  赊小鸡的大伯粗壮、结实,身板硬朗。只见他头戴苇笠,脸热得通红,肩上用“上弯扁担”(两头上翘扁担)挑着底部是四个撑的方型木托,上面是用树枝条儿编成的大圆箩,边走边吆喝。随后在村中心的路口,选一处较开阔平坦的地角,铺开块席头或塑料纸,在上边圈围上秫秸或芦苇编成的折子;然后解下腰间肥大的棉布护巾擦擦汗,在圈好的“阵地”后安好皮条马扎,再熟练地打开箩盖,掀开盖布,麻利地用双手大捧往圈栏内捧小鸡。小鸡雏们挨挨挤挤,鹅黄色绒绒球似的,发出“叽叽叽”细小嘈杂的叫声。赊小鸡的大伯捧完小鸡后,不慌不忙地打开铁桶,只听“唰”地一声响,一把用清水泡透的小米撒进栏内,小鸡雏们便争先恐后地抢食米粒,有的站立不稳,连摔几个跟头,起来后瞪着愤怒的小眼睛,猛啄身边的同伴。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家伙,谁不想捧几只回家?此时,摊子上早就围上了赊小鸡的妇女和看热闹的孩子。于是,大伯拿出一个不带箩底的木箩圈,放在地上,村妇们便开始往这小“阵地”内挑选小鸡。孩子们则趁小贩不注意,手掌从一片毛茸茸的小脑袋上快速拂过,或者使劲拍拍圈边,看小鸡惊恐地挤作一团,要不就把手指伸进去,让小鸡啄啄手指,体会那麻麻的感觉。当然还要拉直嗓子,学着赊小鸡大伯的腔调,“赊小鸡嘞——赊小鸡嘞”地乱喊上一通。
  农妇们则蹲在箩旁,精心挑选那些斗志昂扬的小家伙。她们捉住奔跑得最凶猛的,轻轻地握在手里,和小鸡油亮的小眼睛对视,摸摸小鸡柔软的绒毛,看看鸡屁股是否干净。那些屁股上有粪便的,大多有毛病,女人是不会买这样的病鸡的。母亲伸手在箩筐里挑出挺精神的几只,放在脚前地上,让它们跑,有两只懒得动,母亲又把它们拿回去,换出来两只。有一只特别精神,钻过母亲胯下向远处跑,母亲笑嘻嘻地扭转身捉它回来,嘴里嘟囔着:“看你往哪跑,看你往哪跑!”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满意。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养几只鸡卖蛋,是日常生活开支的唯一经济来源。那时候的鸡蛋就等同于证券,换点油盐酱醋,给孩子们买点布料或笔墨纸张,甚至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是靠卖鸡蛋的钱解决,说鸡屁股银行,那再形象不过了。因此,农妇们赊小鸡时多选母鸡,少要或不要公鸡。而挑选母鸡或公鸡最准、最权威的人就是卖小鸡的大伯了。只要你说要几只母鸡,几只公鸡,他便抓出小鸡,先看头和爪子,再仔细地看鸡屁股,很快就能断定小鸡是公还是母,一般八九不离十。
  赊——在我们的方言里,就是买东西先欠着钱。小本买卖人家,都宁愿贱卖不赊,急着换回本钱用,但是,小鸡却是以赊为主的。赊小鸡是不用拿现钱的,那时的庄户人也没钱可付。赊小鸡的在一本皱巴巴的本子上记下当家人(奇怪,妇女们都有名字,却都记自家男人的名字)的姓名和赊欠小鸡的数量,留待秋后收钱。鸡摊前也有现钱买小鸡的,这样价格便宜些。记得赊小鸡是两毛钱一只,现钱买是一毛五一只,不分公母,按只数记账,由赊买小鸡的户主在账簿上签字或报上姓名。村里人的日子拮据,手头没有太多宽裕的钱,赊欠小鸡,可以先把希望抱在怀里,待小鸡长大,庄稼丰收的季节,再把所欠的钱还上。这样的赊欠,是一种不计任何回报,彼此心头安然的期望生活方式。日子里有了赊欠,便有了笑声,有了快乐和希望,更有漫长日子里对美好生活的等待、憧憬。
  小鸡拿回家后一般放在小纸盒里,里边铺上干净柔软的细草,有时也铺几张孩子用完的作业纸。那时,没多少粮食喂,人还缺粮呢,也就喂点糟糠秕谷菜叶什么的,这些小鸡照样一天天长大。为了节省饲料,小鸡养到拳头般大小便撒开散养,让它们到户外、河边自己找小虫吃。因为怕和邻居家的小鸡混了群,母亲便从“货郎”那买几分钱的胭脂,将小鸡屁股染成鲜艳的红色。邻居们则有的在鸡腿上拴上布条儿,有的将小鸡头部涂成“洋绿色”,这样就混杂不了容易区分了。饲养的母鸡到八九月“中秋”前后就叫着“咯咯哒”下蛋了。这时,农妇们又开始盘算,哪只公鸡留下来过年宰杀,哪只卖掉,因为她们知道,要钱的快来了。
    果然,秋收过后,卖小鸡的大伯就捎着账本儿,来到村里,挨门逐户收鸡钱。乡亲们大都诚实守信,如数付钱,对个别因“伤鸡”而一只没存活的赊欠户,赊小鸡的也给予照顾,按半价或打折收钱。
  改革开放后,赊小鸡的不再用扁担挑了,一般都骑自行车走村串户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卖小鸡的鸡贩们又扔掉了自行车,实现了摩托化,而且基本不赊欠了,个别赊欠的也把鸡雏价格提高到现钱交易的二至三倍,这样也就没人赊账了。
  如今,那个时代已经远去,没有了童年时赊小鸡的场面,只有那“赊~小鸡儿嘞——好~小鸡儿”的韵律依旧在耳畔环绕。
      (作者系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