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千古盛事 细说缘由

千古盛事 细说缘由

2014-01-20 09:33:41 来源:诸城新闻网

诸城历史文化发达原因试探

 

王宪明


    一个地区文化的发达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穷尽其复杂性,是不可能的。本文所谓“细说”,只是比较作者以前涉及该问题的文章而言。
    一、山川雄秀,感发人意
    在影响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地理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常量。虽然也有地老天荒、陵谷变迁之说,但那样一个周期往往需要多少万年。对于文化史研究,可以忽略不计。
    诸城南部,泰沂山脉横贯而过,留下了许多东西走向的山峰,如琅邪山、大山、回头山、马耳山、常山、卢山、九仙山、五莲山等。其中回头山,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山名回头者,以泰山之脉南去阻海而回头西向也。”诸城既为泰山龙脉回旋之地,浑沦磅礴,雄深蕴藉。发源于这些山峰的无数溪流,汇成潍河、胶莱河两大水系,向北流入渤海,由这两条河流冲积而成的昌潍平原,历来是山东主要的农业区。作为鲁东南第一大河———潍河(古籍中有时写作“淮河”),在远古其实就是“四渎”中的“淮河”。中国是传统农业国,而古代祭祀与农业有重要关系的四时之神的专祠在诸城,当然不无缘故。
    宋代曾任密州太守的大文豪苏轼,在离开诸城途中所作的《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一诗中有“城郭山川两奇绝”之句,这“奇绝”的山川,钟灵毓秀,也驯化、造就了一代代器识深远、才华惊世的密州名人。清初文人安致远《东武山游诗序》讲东武山川与东武名人的关系,最为亲切:“东武之人奇,东武之山奇……见九仙之奇峭峻拔,吾友之英伟卓荦者似之;见五莲之深秀苍蔚,吾友之风雅蕴藉者似之。东武之人之奇,与东武之山之奇,盖两相映发矣。”
    二、发祥久远,薪传不绝
    一个地区的文化积累,本身就是该地区文化继续发展的资源和基础。一般说来,发祥越是久远,积累就越深厚。诸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新旧石器时代,不可谓不久远。
    古人云:“莫为之先,虽善不彰;莫为之后,虽美弗扬。”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只有悠久的源头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传承———历史上一些地区的文化不乏昙花一现的例子,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传承。诸城人自古有重视收集、保存乡邦文献的优良传统,籍以传薪续火,阐微彰幽。以中国古代学术正统儒家经学为例,自孔子的得意门生、女婿公冶长首开风气,历先秦两汉以迄近代,诸城的经师、儒林不绝于世。特别是被奉为三代政纲之本、百家学派渊源的《易》学,从秦汉时期的孙虞、王同、梁丘贺、梁丘临、鲁伯、邴丹、王璜到宋代的赵氏家族,再到明清时期的张廷箴、王劝、丁豸佳、李慎等等,皆能发明绍续。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举世竞尚西学,视经学如土苴,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却始终对《周易》怀有特殊的感情。他的短篇名作《读〈易〉》曾被闻一多先生等交口称道。
    三、东国名地,人文所聚
    乾隆时诸城知县顾士安为新修《诸城县志》作序,有云:“诸城东国名地,山川之秀甲青齐。秦汉为琅邪郡治,唐宋元为密州治,前明始为属县,而疆域阔大,贤豪辈出,固犹是州郡之规模也。”州郡治所,往往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是人文荟萃之处。
    早在远古时代,诸城就是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潍河曾列“四渎”;《世本》载禹名高密,《孟子》云舜生于诸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同姓之国牟、娄、杞、越,皆曾涉诸城之境;少康中兴,在潍河流域;直到秦皇汉武,仍亲祠四时之神于琅邪。
    诸城东南两面,山海环绕。连绵的群山,既使诸城与中原地区隔离,又使诸城成为联系山东半岛和中原地区的跳板。在远古时代,她是东夷先民的大后方;中古以来,每当中原发生战乱,多有士族来此避难。中原、齐鲁是中华文明的轴心,而诸城及其所在的古琅邪地区,恰在这个黄金连线的结合点上。刘汝霖在《汉晋学术编年》中指出,形成于邹鲁地区的儒家文化,在向外扩展的过程中,“进展到河南西部,余势已经衰微。这个地方,却好有一支接应的军队,即周文化。周文化和鲁文化是同出一源的,性质非常接近,很容易合为一处,再向四方发展。”其实应该说是中原地区的周文化与山东地区的邹鲁文化,相互呼应,才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这也通过经学家的活动表现出来。如中原的郑氏家族,迁到诸城马耳山一带,在山东繁衍,他们就在周文化与齐鲁文化之间,架起了一道辉煌的彩虹。东汉时期郑玄称为成周定制立法的周公为“皇祖”(郑、周二氏,皆源于姬姓),他将齐鲁文化与中原的周文化相发明,“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四、循良接踵,导扬风化
    提到诸城文化,最热门的话题是宋代曾任密州太守的苏轼留下的丰富遗产(江泽民同志到诸城视察时,也曾对此很感兴趣)。而苏轼只不过是曾经宦游诸城的无数过客之一。苏轼之外,汉琅邪太守朱博、陈俊,唐密州刺史崔元亮,宋密州太守吴奎、翟汝文、晁补之,通判刘庭式,明代诸城知县杨天民、杨继盛,为其中较著名者。另外,自明代以后,诸城为青州府属县,青州府职官巡查诸城,也对这里的文化产生影响。如明嘉靖年间青州兵备道王世贞,清康熙初青州海防道副使周亮工,两人都是当时文坛领袖人物,均曾莅临诸城,或酬答唱和,或奖掖后进,诸城人文,如沐春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亮工,他在明崇祯十五年以潍县知县充山东乡试同考官,此科解元诸城人王斗枢(刘统勋之岳祖父)即出他门下,周亮工传于王斗枢之砚,至今为诸城市博物馆收藏。清初周亮工任青州海防道期间,多次到诸城,留下了《东武怀古》、《雨中宿沧浪园示丁鲁瞻若》、《雨中过泰雨禅师期游五莲》等很多佳作;他在青州海防道署建真意亭,延揽文士,其中诸城人最多,李澄中、丁耀亢等,均为座上客;他还曾以书招刘翼明,刘摆高士架子不赴,周亮工也毫不见怪。清初诸城人文极一时之盛,与周亮工的春风化雨,有很大关系。
    明万历年间诸城人、湖广郧襄兵备副使丁惟宁《诸城县志·序》云:“余自束发距垂白,耳目睹记,民物日以熙攘,风俗日以朴茂,野无窳之农,市有轻实之贾,礼教信义之风,迄今犹未泯哉!而山川磅礴,清淑毓灵,郁为思皇,科名辈出,济济乎以法以廉,不可谓鲁无君子矣。固国家熙洽之所酝酿,而抡材授地,接踵循良,先后贤师帅培灌之功,何可诬也!”
    五、家族文化,堡垒众多
    由于诸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这一带的社会生活也相对安定。如春秋战国之际,中原逐鹿,鼎沸扰攘,而这一带由于山海屏障,社会生活仍照常进行,且弦诵不绝。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还使这一带形成了一些庞大的家族。如秦汉时代的伏、郑、王、卢、徐、梁丘、诸葛等等,他们耕读传家,父子相授继绳不替,形成了一个个经师、名臣辈出的文化堡垒。其中伏氏家族,是今文经学的领袖;郑氏家族,则是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诸城的家族文化,在明清时期尤为繁荣。这一时期以文献世其家者,除臧、王、刘、李、丁五大家族外,还有孟、张、尹、窦、郑等等,也代有学人。这些家族是文献的收藏者,如博学鸿儒李澄中家族,据乾隆《诸城县志》李文驹传:“先是祖父历显要,家多赐书,文驹益搜罗,至十余万卷,颇多秘籍。”李氏另一支清布政使李煜章家族,喜收金石刻辞,藏书亦在十万卷以上,嘉庆年间,李煜章曾建“万书楼”贮藏之,与其外甥、潍县陈介祺“万印楼”遥遥相对。再如清爱堂刘氏,乾隆后期刘统勋、刘墉父子先后总裁《四库全书》,家中赐书、藏书尤多。刘墉侄孙刘喜海与李煜章是好友,且有同好,其图书金石之收藏,富甲海内,单只碑刻拓本,就有五千余种。刘喜海去世后,文物流散,《清史稿》总纂、“中国图书馆之父”缪荃孙曾倾其购房款项购得其中一部分。这些家族在收藏文献的基础上,还进行研究、传播。很多家族都编有自己的丛书,如王氏有《东武王氏家集》、《诸城王氏金石丛书》,刘氏有《东武刘氏诗粹》、  《刘氏贡举文集》,李氏有《李氏世业》,孟氏有《孟氏家集》,尹氏有《诸城尹氏金泉精舍刻本》丛书……这些著作虽不无标榜之嫌,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解放后,这些家族的后裔,大都把藏书、文物捐献于山东省图书馆、博物馆、青岛图书馆等机构。青岛图书馆所藏的明清两代山东人的著作,主要是诸城人张鉴祥、郑时两前辈的故物。
    六、多元并存,与时俱进
    诸城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兼收并蓄的传统,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诸城也有条件地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这就使诸城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
    远古时期,诸城处在东夷和中夏交界处,兼受二者影响;夏商周三代文化,在诸城都有其后裔;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同时作用于诸城南北;春秋战国之际,南方的吴、越、楚等国的文化,曾影响诸城东部和南部。还有,诸城南部有广阔的海岸线,多优良港湾,南通吴越闽广,北达河北辽东,东通高丽、日本,曾是北方海上贸易、对外交流的前沿;越、秦、明初三次由外地向诸城境内大规模移民,不仅在人口素质上形成“杂交优势”,在文化上也注入了新的因素;诸城的众多家族,通过婚姻、师生、联宗等关系,与省内甚至国内众多家族文化交流,也丰富了诸城文化的内涵;历代地方官,他们的才学器识,各有千秋,也以不同的理念影响了诸城文化。
    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儒、佛、道三教,都曾在诸城留下辉煌。儒家经学不用说了,佛教的繁荣盛况,原在诸城境内的清代山东四大名寺之一的五莲山光明寺,至今香火依旧;另一座名寺九仙山牟云寺,也有遗迹可考。关于道教与诸城和古琅邪地区的关系,也值得一提。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论定“琅邪为于吉、宫祟之本土,实天师道之发源地。”天师道即中国道教最重要的教派正一教。琅邪易学极盛,而《周易》正是连通儒、道的桥梁。魏晋时期天师道世家,首推琅邪王氏。东武王同所传之易,为今天《周易》之祖。王同族人王弼援道入儒,以《老》、《庄》之理解《易》,开创了对后来中国哲学、美学影响深远的义理派易学。其《周易注》,至今列《十三经注疏》之首。
    《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国语》:“物一无文。”而阴阳之道,偏胜者强。沧海桑田,此消彼长。若无横向的多元并存,相互损益借鉴,补偏救弊,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也会失去生机和活力,难以化裁变通,境界常新。
    诸城文化,曾有辉煌灿烂的过去。今天,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空前开放;人们的文化意识,也空前自觉。如果我们在继承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接纳八方来风,勇于探索,勇于创造,乾健不息,诸城文化必将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作者系潍坊学院文学院教授)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