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歌
初识含玉,是在一次文学聚会上。那一期的《诸城文学》采用了她的小说《冬至》,又时值她从北京回诸城探亲,一干文学圈的朋友招呼着要给她接风。因为读《冬至》的缘故,感觉含玉应该是一个有些宿命的柔弱女子,直到在酒桌上见着她本人,却原来是个笑声爽朗,说话直来直去的率性女子。
再见含玉,是翌年夏天,她从京城归来拾掇在诸城购置的房子,为儿子回来读中学做准备。这期间,含玉参加了多次文学聚会,一来二往大家熟悉了,慢慢了解了含玉早些年的不容易:年少便外出打工,去过好几个城市,住过地下室,艰难的时候甚至捱过饿,后来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在北京定居下来,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了儿子之后的含玉,一直过着相夫教子的小日子。也许因为生活稳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又久居京城,含玉身上有一种优雅的气质,相对于周围的同龄女人,她更淡定、从容,也有了些傲气。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她的诗歌《高跟鞋》、《方向》无不透露出她的傲气和从容淡定。我认为,通过文字去解读一个人的内心,有时甚至比通过生活表象看一个人更为准确。
那个夏天,含玉经常到作协喝茶聊天,当然带着她喜欢的茶--碧潭飘雪。据说是一款浙江绿茶,那款茶留给我的印象很深,青绿的叶子入水后,清香宜人,耐泡耐喝。
后来,含玉带着儿子回诸城上中学,闲暇之余,一帮文朋诗友经常聚在作协喝茶聊天。含玉写一手好文章,其诗歌细腻、真挚,散文则朴实、接地气,时间不长,就有了一定的读者群,还先后在多家刊物发表了作品。
再后来的一天,忽然接到含玉的电话,说是要在自家楼下开个茶室,让我给出出主意,我当即给予肯定,并帮着她出谋划策。含玉喜欢茶,作协会员们每每都能喝到她从京城带回来的好茶。以含玉的品位和眼光,我觉得她开茶室非常合适。有了茶室,我们既多了一个喝茶聊天的好去处,赋闲在家的含玉也可以有一份收入。
一晃两年过去了,含玉的茶室究竟经营得怎样,我不得而知。就在今年初秋时节,我又接到含玉的电话,说她已经落户张择端书画城,邀请我过去喝茶。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里,东边墙上挂着字画,西边靠墙摆着考究的实木博古架,架子上是含玉精心甄选的精美茶具和她喜欢的滇红茶。“傅哥,我以后就做滇红、普洱茶了!”依然快人快语,她有些迫不及待地跟我说起她跟滇红结缘的经过。落座后,喝着含玉亲手沏的滇红,听她娓娓道来。
那是去年冬天,含玉接到《诗探索》主编林莽老师的邀请,去北京参加“新诗探索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活动期间,她结识了一位云南诗友。当时大家正喝着含玉带去的正山小种聊天,这位有心的云南诗友问含玉喜欢喝茶还是做茶生意?当他得知含玉既喜欢茶,也在做茶生意时,便留了含玉的联系方式,并于今年春天与含玉取得了联系。原来这位诗友自家有茶园,他给含玉发来了20多种茶样,让含玉品尝,于是才有了含玉专做滇红的想法,并随即付诸行动。
其实除了茶之外,含玉对书画也有一定的认知,这么说,是因为两年前的一次索画经历。那是由我组织的一次画家进企业创作活动。记得当时邀请的写意人物画家乔国良老师,含玉在一旁观摩乔老师创作,乔老师创作的写意人物一下子就入了含玉的法眼,求我代她索画,记得乔老师另外画了一副给含玉,岂料含玉对此并不满意,还写了一篇名为《倦慵的写意》的小文章,表达自己心中的遗憾。
书画与茶的结合,对含玉来说,应该是相得益彰的。含玉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由兴趣爱好而发展为自己的一份事业,无论作为文友还是兄长,我都为她高兴。一壶茶喝到慢慢淡去,含玉又与我分享了她玩茶的新花样-——月光白、报春芽……这些好听的名字,在含玉那里,或许又是一首清新的诗或者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