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北宋京城风貌的风俗画。画家张择端利用毛笔和墨汁,以散点透视的绘画技巧,准确的几何比例,为中国绘画树立了典范。
我市青年画家王大海集多年书画研究和民俗调研之功力,不但从艺术学的角度解读《清明上河图》,还从翰林故里东武(今山东诸城)及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民俗角度剖析之,并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以论说,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走近《清明上河图》,共享这份国宝艺术大餐。
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张择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细节,本报为广大读者奉上《走近<清明上河图>》连载,敬请关注。
桥上紧张的争道
桥下有惊险镜头,桥上也是紧张而有序的争道而过。
虹桥桥面平坦宽阔,但桥上熙熙攘攘、里三层外三层.光画面上可数的就有近百人。桥沿两边,多数是闲人看客,中间是骑马、乘轿、驾车和步行的过路人,靠边的还有搭凉棚设摊位的小贩。在这纷纭杂乱的人群中,只见两位朝廷官员模样的人骑着马从北面上桥,刚到桥顶,恰巧迎面来了一顶轿子。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缰绳,而另一位随从急忙伸手叫行人回避。两匹马被这一“急刹车”弄得乱了阵脚,一匹马低头屈腿,紧急止步;一匹马昂首挺胸,也作出调整步伐的姿态。轿中之人可能是位官太太,也可能是位二线大官人,前面的两名随从指手画脚,一边叫人避让,一边开路引导,防止这拥挤的桥上出现交通阻塞。这一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不仅突出拱桥上下的热闹情景,而且丰富了画面的情节性意趣,令人百看不厌。
与此相映照,下桥的路口也有特写镜头。那两位用牲口拉着独轮车的农民,由于下坡的惯性作用,车子飞速下滑,后面那位把着车杆的驾车者控制不住,只能拼命往后拉,前面那位农民弯腰弓背,叉开双腿才保持住独轮车的平衡,并降低车的速度。那头毛驴更无需用力,因此松弛绳套,漫不经心,似乎想乘机,去觅取食物。总之,整个画面充分说明画家张择端平时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热闹有趣的片断,给以鲜活的描写,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之体现。
河市与摊贩
虹桥上面纷繁拥挤的景象,归根到底是由于桥面狭,车马多,人气旺,市面盛。所以宋仁宗时,有一位官员上本奏曰:“河桥上多是开铺贩鬻,妨碍会及人马车乘往来,兼损坏桥道,望令禁止,违者重其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禁止在桥面要道上搭棚设摊,以免妨碍交通。宋仁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下诏曰:“在京诸河桥上不得令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所以图中再没有看到在桥上开店铺的,只有流动性很大的摊贩仍未绝迹,这大概也是一种禁而不止的现象吧,至今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摊位卖的东西吧!左边有五六个摊位,有的撑着遮阳伞,有的搭凉棚。凡是放在搁板上或盘子上的,看来都是食品;凡是放在地上的,则是工具和用物,有一摊似乎是铁钳、剪刀之类的铁器。可惜图像太小,实在难以明辨。
右边两个摊位,也有遮阳伞和凉棚,卖的东西看不清。
除了虹桥上的商贩外,汴河两岸还有各种交易场所、市场、商店、房廊、客栈、茶坊、酒楼、存放货物的仓库和堆垛场……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发达的商业圈,统称为“河市”。宋人杨侃在《皇畿赋》中写道:“三月南河之廛市,何飞梁之新迁,患横舟之触柱……”这正好说明清明三月汴河地区,特别是虹桥一带,正是河市旺季的开始。
关于“河市”,还可以补充一条资料。据宋王曾《王文正笔录》云:
宋城南抵汴渠五里,有东西二桥,舟车交会,民居繁夥,倡优杂户类亦众,然率多鄙俚,为高士伶人所轻诮。每宴饮乐作,必效其朴野之态以为戏玩,谓之“河市乐”。今俳优常有此戏。
从上述资料看,所谓“河市”就是指“宋城南抵汴渠”这一带,“东西二桥”就是指上土桥和下土桥。这是一个特定的商业区,在历史上有一定名声。
沿河商铺
画卷中沿河有许多商铺。这些商铺在河边打木桩,上铺木板,搭棚或盖房,铺面开向河中,船只往来可以不上岸就买到东西。特别是酒家、茶坊也有临河开窗的,顾客一边喝茶饮酒,一边观赏河上景色,别有一番情趣。南京秦淮河两边也是这种格局:船上的游客可以看到酒楼里觥筹交错,酒楼里的饮徒可以观赏游肪往来。唐代大诗人杜牧《泊秦淮》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也许是临河商铺的绝唱吧,如同当今沿河的会所之意。
风向标
虹桥桥两端高耸四根木华表,顶端皆有木制白鹤振翼欲飞;另说此为风向标,能随风转动,可知风向风速。二说孰是,尚无定论。
据说最早是用五两至八两鸡毛做成的,故名“五两”。人们出门旅行,只要看“五两”的鸟头朝哪个方向,即可辨别风向。晋郭璞《江赋》云“觇五两之动静”,注云:“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宋代船只出海,也有立杆以鸟羽候风所向谓之五两的说法,可见此处是水上交通要冲,故设风向标以便航行,此说尚有一定意思。
脚店
过了虹桥,眼前是一栋院子,门前彩楼欢门高耸,写着“新酒”二字的酒帘在空中飘舞,门前左右木柱上分别写着“天之”、“美禄”字样,门框旁则有“十千”、“脚店”招牌,围着红漆涂饰的杈子。侧门横额上还有“稚酒”二字,这些装潢与后面将要谈到的正店大致相似。进门后,也有院落、廊庑,有几位顾客正在饮酒,其建筑格局也基本上与正店相同,不过脚店的规模和气派不如正店雄伟阔绰而已。
据《东京梦华录·酒楼》云:“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这就告诉我们,正店是高级酒楼、豪华酒楼,只有七十二家;其余都是脚店,即普通酒楼、一般酒楼,数量以千计,具体难以统计了。看来,酒楼主要是喝酒、办酒席宴客。另外还有食店,似乎以吃饭、吃点心为主,则分川饭店、南食店、瓠羹店、面食店、馄饨店等等,足见汴京饮食店繁荣昌盛,在诸行业中占有突出地位。
正店与脚店还有另一种关系:正店向政府买高价官曲造酒,代替纳税;脚店则每天从正店买酒再转卖给消费者。如汴京最大的酒楼白矾楼,就要供应三千户脚店沽酒转卖。也就是说,正店除门市供应顾客饮酒外,还是制造商、批发商,而脚店却是零售商,此为一级代理商与二级代理商的关系而已。
(连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