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清明上河图》
编者按: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北宋京城风貌的风俗画。画家张择端利用毛笔和墨汁,以散点透视的绘画技巧,准确的几何比例,为中国绘画树立了典范。
我市青年画家王大海集多年书画研究和民俗调研之功力,不但从艺术学的角度解读《清明上河图》,还从翰林故里东武(今山东诸城)及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民俗角度剖析之,并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以论说,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走近《清明上河图》,共享这份国宝艺术大餐。
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张择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细节,本报为广大读者奉上《走近<清明上河图>》连载,敬请关注。
兽 医
在画卷的码头上方王家纸马店的左边,有一家疑似兽医店的商铺,因在画卷中所有驴马等大牲畜都在屋外,唯有这家店牛、驴拴在室内,老牛还回眸看着兽医,似在期盼着早日康复,一老者坐在桌前好似在给牛开药方,并与牛主人商量着价钱的多少。因宋都开封,繁华人多,牛马自然也多,所以设有兽医店也在情理之中。
我国兽医起源很早,从人类训化家畜之时就应有兽医,但不是很专业。相传生活于黄帝时代的马师皇,就是当时的著名兽医。他整治马病,是古书中记载最早的兽医。春秋战国时,秦国的伯乐也是十分著名的兽医,能根据马的外形来鉴别马的优劣。他曾撰写《伯乐针经》,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兽医针灸专著。
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兽医知识。大约在唐末或北宋初年出现了署名李石撰的《司牧安骥集》,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兽医专著。该书一般认为是收集多人作品编写成的。现在见到的都是经后人增补过的版本。
宋代曾设置“收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监病马”;并规定“凡收养病马……,取病浅者送上监,深者送下监,分十槽医疗之”,这是中国兽医院的开端。以后又规定将有“耗失”的病马送“皮剥所”。“皮剥所”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家畜尸体剖检机构。宋代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兽医药房,如元《文献通考》载有“宋之群牧司有药蜜库……,掌受糖蜜药物,以供马医之用”。当时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和造纸业的发达,兽医著作也更为繁荣。见载于《宋史·艺文志》的就有《安骥集》、《贾兽医经》、《明堂灸马经》、《相马病经》、《疗驼经》、《师旷禽经》等。此外,王愈撰《蕃牧纂验方》,载方57个,并附针法。
送 行
画卷中有一船泊于岸边,柳树下两人抱拳作揖,意为告别分手。
我国的礼节和风俗,凡亲人或好友出远门,必须送行,也称送别。送,就是陪他(她)走一程路,到码头或驿站,然后分手告别。告别时,互拜或作揖。也有设宴饮酒告别的,则曰“饯别”,礼节极为隆重。《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最能表现古代亲人送别的情景。
虹 桥
虹桥也称“飞桥”、“飞梁”、“江梁”,是盛行于北宋的无柱木拱桥,因外形如长虹飞架,故名。为宋明道年间(1032-1033)青州(今山东青州)一名“牢城废卒”所首创,建青州虹桥。庆历年间(1041-1048)宿州(今安徽宿县)州官陈希亮命工匠仿青州虹桥建于汴京汴河上,称“汴京虹桥”。画卷中所绘之虹桥,即此类桥的代表作。该桥主拱骨由短小纵梁和横木构成,跨径巨大而无一柱,桥下船只穿梭,无一障碍;桥上人流如潮,各行其道。看如惊心,实为坦途,全因设计之严密,构造之精巧,整座桥梁轻盈飘逸如虹垂地,朱红色的桥身,既增美观,更醒远目,又可防腐,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其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尤其令人称绝。虹桥在画卷中处于偏中心位置,接近西方美学的黄金分割点之位。在我国古代桥梁史上,横贯在大河上的巨型木结构单孔拱桥是很少见的。因为这不但需要大量优质木材,而且技术要求高,构筑有很大难度。所以一般造多孔石桥,既省力又省材。那么,北宋时期为什么要在汴河上造这种高难度的木结构拱桥呢?原因是汴水湍急凶悍,驾船极难控制,稍一疏忽,船体撞上石桥桥柱,常有发生坏舟伤人等事故,使旅客视为畏途。此桥建成后,五十多年不坏,于是被北宋朝廷所赞许,并推广到其他地方,为往来之便,俗名“虹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河道》云:
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
这就是说,东京汴河桥梁很多,形式结构各异,惟有虹桥、上土桥、下土桥三座桥梁是木结构的虹桥。我们看《清明上河图》所绘的那座桥,果然是无柱、以五排巨木组成拱骨,扎紧勾连,横空而架,达于彼岸。桥面铺以木板,有木架作为桥的栏杆,可让人凭倚。桥脚两端更有通道,供纤夫及行人行走。其构造之合理、建筑之华美,令人叹服。正如宋人韦骧在《无脚桥·汴上》一诗所云:
枘凿关连灶,横空不可摇。激波无雁齿,跨岸只虹腰,改制千年取,倾舟众患消。乘舆济人者,为惠固相辽。
近年经专家学者根据《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形状,仿制模型,证实这种桥的结构十分牢固结实,说明画面不虚。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桥梁史上的重大发明,可惜传统势力抹煞人才,这位富有创造精神的“废卒”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当年张择端一定是亲临现场,现场写生感受很是深刻,才能如此逼真可靠,否则断难如此具体细致。此所以后世的伪造者由于未见过虹桥真面目,要想虚构也虚构不出来,只得画成石桥。
桥下惊险的一幕
虹桥是画卷的画眼,而桥下出现的紧张场面则是画卷的一个高潮。
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已经逼近虹桥,只几尺距离,但高高的桅杆却还没有放倒,这不但有碍于过桥,且有触及船体、造成伤害的危险,而急流汹涌,又极难控制。于是一场紧张热烈的战斗展开了。近三十名船工全体出动,有几位篙工持竿用力撑向河底,控制航向,因为对面也有一只船将要过桥;有几位船工急急忙忙在舱顶上放下桅杆;有几位船工呼喊来船注意,当心碰撞;而岸上、桥上看热闹的人群则也沸沸扬扬,或喊叫,或议论,当然也有不声不响、袖手旁观的。画家用简练的笔墨线条,勾勒出各人的动作和神态,甚至面部表情,充分显示出中国画白描手法的高超艺术。同时,整个画面有气氛、有声势,也把汴河凶悍激烈的性格暴露无遗。
画中能够倒伏的桅杆,也是我国内河航运史上的一项创造,它适应了船只进出桥梁、闸口的需要,可以不受河道高度的限制,这也是劳动人民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智慧表现。
(连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