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走近《清明上河图》 近读《清明上河图》

走近《清明上河图》 近读《清明上河图》

2013-09-17 10:53:37 来源:诸城新闻网

编者按: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北宋京城风貌的风俗画。画家张择端利用毛笔和墨汁,以散点透视的绘画技巧,准确的几何比例,为中国绘画树立了典范。
   我市青年画家王大海集多年书画研究和民俗调研之功力,不但从艺术学的角度解读《清明上河图》,还从翰林故里东武(今山东诸城)及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民俗角度剖析之,并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以论说,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走近《清明上河图》,共享这份国宝艺术大餐。
   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张择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细节,本报为广大读者奉上《走近<清明上河图>》连载,敬请关注。
船和旅客


    到了宋代,为了漕运需要,朝廷大规模发展造船业。宋太宗时,就命令各州岁造运船三干艘。官营作坊造朝廷需要的战船、漕船、使船、龙船,民营作坊造民用的商船、客船、游船。长江两岸交通要冲还设有专门修船的场所。无论就造船业的规模,还是船的结构、性能、技术等方面来说,中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大国,从画卷中可以看出;画卷中大大小小的船只共计近三十条。
    漕船又称“纲船”,这就是在汴河上担负主要运输任务的船。其形状是圆短体阔,船底平,吃水浅,缺少窗户,载重量大,适宜在汴河运行,所以又称之为“浅底船”、“平底船”。据沈括《梦溪笔谈·官政》记载:“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每石按宋制九十二斤半,合今一百十市斤,装载“八百余囊,囊二石”的“私船”,载重量约十七万六千市斤,这在当时是较大级别的船了。
    客船又称“座船”。这种船比较狭长,速度快,窗户多,甚至有装饰性的美观大方的花格窗户。有的进舱入口处造成门楼形,很像官员第宅的大门。有的船还分上下两层,有铺位供旅客宿歇,有的客船首尾有席棚,便于遮阳或避雨。也便于旅客眺望两岸景色。而且,所有客船都设厕所,便于旅客方便。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夜航船》云:“凡篙师于城埠市镇人烟凑集去处,招聚客旅装载夜行者,谓之‘夜航船’。太平之时,在处有之。然古乐府有《夜航船》曲,皮日休诗有‘明朝有物充君信,携酒二瓶寄夜航’之句,则此名亦古矣。”毫无疑问,夜航船就是长途客船、坐船,也是水上重要的交通工具。
    般杂坐船实际上就是客货两用船。这种船底层装货,上层载客;有的是主要装货,留少量铺位载客,设备比较简陋。
    游船比较美观考究,装饰性强,故又称“画船”或“画舫”,专供游览之用。图中有一只船,形状狭长,两边尽是格子窗,似乎还挂着帘幕,不像是远途旅行的客船,大概是供人游览的游船。《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看争标锡宴》中载有“画船”、“小龙船”、“虎头船”、“飞鱼船”、“鳅鱼船”等等,大概就是形状不同的游船了;当然,宫中的游船一定更加豪华,此处则是民间的游船,就价格比较实惠的一种游船。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画家画船的构造和形状,一钉一眼,俱合乎法度,其观察之精细、刻画之准确,叹为观止,所以张著称他“尤嗜于舟车”。
    汴河上的客船,主要运载来自大江南北各地的旅客,正如宋周邦彦《汴都赋》中所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闽讴楚语,风帆雨楫。”但他们多数都在船舱内,画家很难描绘他们,从画卷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有生活基础的。
船工与东家


     船上除旅客以外,还有船工及其家属。船工又可以分为篙师、舵工、纤夫,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篙师  篙是撑船的竹竿,通常下端有金属制的尖篙头或铁钩。逆水行舟时,篙支撑河底,助船前进;顺流而下时,篙掌握方向,避免船只碰撞,或钩住别的船只,便于靠岸。所以篙师多是有撑船经验的男子,也是船工中的主力。杜甫《水令渡》诗云“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图中的篙师,一方面持竿努力撑船前进,另一方面也注意上下左右,避免发生事故,说明篙师是船的灵魂。


    舵工  掌舵摇橹的人。橹是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外形似桨而稍大,支在船的尾部或船旁的橹担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状,另一端搁在船上。用手摇动时,水中的橹片左右摇摆产生推力,使船前进,橹也同舵一样,可控制船的航向,但舵不能助船前进。值得一提的是,漕船上有一种可升降的舵,能使船身在顺逆流中保持稳定,这是中国航运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领先远航的关键所在,图中没有描绘掌舵的人,但摇橹的人多至近十人,是因为逆水而上;阻力较大的缘故,且很吃力,动态之感让人如身临其境。


    纤夫  汴河横贯汴京,从西北流向东南,水势湍急,图中船只都是逆流而上,所以纤夫是必不可少的。画卷中有数处描写纤夫,其中有一条船,桅杆四周的绳索呈前松后紧之状,这就是纤夫拉力的作用。画家观察入微,描绘分毫不差,令人惊叹。纤夫或五人,或十人,全靠用纤绳拉动船只前进,并齐声呼喊以舒筋力,这种喊声叫做“邪许”。清龚白珍《己亥杂诗》“五月十二日抵淮浦作”诗云:“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就是写漕运船夫拉纤情况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船的舱面上晒着纤夫穿戴的蓑笠,可见不管刮风下雨,纤夫都要拉纤,其辛苦可知。
    篙师、舵工和纤夫,特别是担负着漕运任务的船工,他们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往返于东南与汴京之间,运输几百万担粮食和货物,任务艰巨,辛苦劳累自不待言,所以也被朝廷所倚重。发展到后来,有些船工骄横不法,夹带私货,偷税逃税,私下进行贩卖,朝廷对他们也没有办法。宋太宗曾说:“篙工楫师,苟有少许贩鬻,但无妨公,不必究问,冀官物之入,无致损折可矣。”也就是说,只要不妨碍纲运正常运行,朝廷也只得眼开眼闭,让他们有小利可图。又据宋方勺《青溪寇轨》记载,朱进花石纲时,“篙师舵工,倚势贪横,凌轹州县,道路以日”,更不得了了。有些篙师舵工,由于长期在船上劳作,以致起居作息、生儿育女均以船为家,有“艄公”、“艄婆”之称。图中船上有妇人、婴儿,并有临灶作炊、端盆倒水者,也可能是船员家属。可见画家也是深入生活,对船员情况极为了解,且持支持意见。

扎彩匠——王家纸马
    在小酒家的左边,有一家店铺,门前一边写着“王家纸马”招牌,一边放着楼阁状的冥屋,这是一家纸马铺。《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云:“寒食第三天,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此画正与这段文字相合。
     纸马是一种迷信用品,旧时祭祀所用。在纸上画神像,涂以彩色,祭毕焚化,谓之纸马。或谓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所以叫纸马。
竖式招牌“王家纸马”把业主的姓氏写在一起也是当时汴京的风俗。我们从《东京梦华录》中也看到有“史家瓠羹店”、“万家馒头店”、“丁家素茶店”、“郑家油饼店”等招牌,正与图中所画完全一致。如今择端故里民间尚有扎彩匠之打油诗:“线绑框子纸糊套,扎彩裱糊人需要;纸人车马祭祀用,灯笼高挂喜事到。”
         (连载5)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