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路在市政府南0.5公里。东起东环路,西至潍河东岸。以扶淇河为界分东西两段。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东武城移至岗下,始建路。因南有一阁,得名阁街。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置密州儒学署,因名学前街。扶淇河以东曾有木炭市,名炭市街。1979年,接通各段,东上延东岭,西过扶淇河,伸向潍徐路,路基初成,取振兴中华之意,命名兴华路。今仍为城区东西主干道。
“小清华”
——诸城师范
诸城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滨北中学,成立于1945年9月,校址位于诸城城里西南门里古松禅院(原诸城县立初级中学旧址,今食品公司经营部院中心),学校分前师部和中学部。同年10月,学校招收前师一个班和初中两个班。
1946年春,滨北中学迁入原国民党省立第十三中学校址(即今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高中部所在地),学校仍分前师部和中学部。1946年秋,由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学校迁至城西南的黑龙沟,接着又迁到城南刘家岔河。两个多月后,又迁至藏马县(今诸城和胶南的部分乡镇)的戴家窑(校本部和前师部)和东十字路村(中学部)。
1947年7月,学校迁至胶南龙古山,1948年1月学校停办。
1948年10月,根据专署的指示,原滨北中学和石岛中学合并在高密复学。学校改名为山东省胶东区滨北中学,分中学部和前师部。
1950年2月学校校本部和前师部迁往胶县北关“北大楼”,初中部留在高密。7月,滨北中学分为两个学校,留在高密的部分改为山东省高密中学,迁往胶县的部分改为山东省诸城师范学校。
1951年2月和7月,山东省诸城师范学校分两期全部由胶县迁来诸城原国民党省立第十三中学旧址(即今诸城市实验中学高中部所在地)。同时招收前师十一级一个班,初中一个班。
1952年秋,学校由初师改为中师,学制为三年,招收了中师一级两个班,同时招收了前师(高小毕业生)十四级一个班。
1953年夏,唯一的一个初中班(中一级)提前半年毕业。
1954年,前师不再招收高小毕业生,分别于2月和9月招收两级由各县保送来的小学教师,续编为十五级和十六级。
1956年夏,因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招收四个中师班的同时,又招收了三个后速师班。
1957年夏,后速师三个班和前师的两个班同时毕业,从此停招前师班。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毕业和招生。
1968年6月,招收了中师十四级六个班,学制原定两年,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故,即于1970年1月结业。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学生不再以入学先后编排级序,而改以新生入学年代命级,自七二级直至九九级结束。
1979年始招收体育班直至九九级(学制为两年),其中八六、八八、八九、九四至九九级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90年未招生。
1980年共招收五个班,其中两个普师班,一个民师班(第一级民师班),一个英语班,一个体育班。
1981年普通班招生对象改为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三年,直至九九级(2002届);民师班学制仍为两年,直至最后的九八级。
2000年7月5日,诸城市政府决定:诸城师范从2000年起停止招生,撤销后与市实验中学合并,实行一个学校两块校牌,即诸城市实验中学、诸城市滨北中学,构成初中、高中教育于一体的“完全中学”。
2001年7月份,学校合并完成后,既招收原实验中学招生范围内的初中学生,又招收高一新生。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特约摄影记者张磊提供)
图兴华路中段,照片上的建筑依次是法院、公安局、城关党委礼堂。
图诸城师范。
图兴华路与府前街交叉路口。
图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合院办公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