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松先生的《诸城方言》姊妹篇《诸城俗语》书稿即将刊行,欣喜之余,感慨良多。能以一己之力携手知心伙伴,暮色晚年而孜孜以求,寄情于诸城地方文化的精心研究,十余年坚持不懈,顺利完成如此繁复艰难的地方文化工程,奉献给世人一份珍贵的文化产品,实乃难能可贵,文化情怀可嘉。正是因了如胡学松那样的一群执着热爱诸城地方文化的智者学人,亦才有了诸城地方文化之花的芬芳绽放。
方言俗语是地方文化的一项独特内容,司马迁《史记》即有“民人俗语”之说。俗语是群体大众在社会生活人际交流过程中,历经悠久的历史积淀,借助比兴、具象、生动、通俗化的方言俚语,用一种约定俗成的非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叙事达理,励志劝诫,扬善惩恶,鲜活而简约,意赅而传神,具有重要的口语交流沟通作用。《诸城俗语》汇集整理了2900多条民间常用的惯用语、俗语及歇后语,词句传神,语言精妙,比较全面系统整理记述了诸城俗语的丰富内容,当为诸城地方文化研究史上第一部民间俗语的集成之作。
《诸城方言》《诸城俗语》两部书稿,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展示了诸城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当是近年来形象解读诸城地方文化的珍稀著述。书稿以大众群体口耳相传的地域方言俗语为载体,充分再现了诸城大众的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稼穑耕作、民间民俗等一系列具有精神生活价值的鲜活文化生态,对丰富诸城地方文化内容,极有历史传承意义。借《诸城俗语》书稿完成之际,有感而发,便想粗略整理一下多年来我对诸城地方文化的一些拙见与思考,以与学松等知己好友共勉共励。
一地方文化的认知价值
泱泱中华大地,东西南北中,辽远广阔的地域差异及互不相同的人文景观,历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演进,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以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为基础形成的地方文化,成为一个地域最具特色的人文现象。一种地方文化,既是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大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方位展现一个地域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诸城地方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
纵观中国及世界文化发展史,就会看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繁荣,必定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基。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以及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它们的繁荣辉煌无一不是依托政治空前强盛,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近年来,诸城地方文化的繁荣绽放,无疑得益于诸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进步。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为诸城地方文化的蓬勃兴起提出了强烈的现实渴望和迫切要求。
诸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迫切需要传承弘扬,丰硕的当代社会经济景象迫切需要予以阐释解读,绚丽的当代文化现象迫切需要提炼升华,恢弘的人文气象迫切需要发扬光大。《诸城方言》及《诸城俗语》的刊行,不仅仅是为了深情回望族群的历史记忆,更是为了文化传承,诸城百万人民口耳相传的千年集体记忆,由此变为一份流传于后世的文化遗产,承载起诸城地方文化的历史价值。
二研究地方文化的意义所在
一个地方文化的繁荣,应当具有这样一些突出特征:文化成果丰硕,社会文化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文化发展多样性,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业态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实践生机勃发,精神产品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一代文化宗师迭出,领军新时代地方文化硕果层出。
数十年来,诸城地方文化研究,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空前活跃,研究成果异彩纷呈,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日益多元,研究趋势呈现多元化、自发性扩展状态。这样一种喜人的文化局面,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诸城地方文化研究,其社会意义及现实价值何在?为什么要认真研究诸城地方文化?或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答案:
(一)地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天下无二的人文景观,必然产生与大中华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并由此产生出多样性文化成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育一方文化。江南水乡只能产生张继的《枫桥夜泊》,雪域高原必然会创造出《萨格尔王传》那样的英雄史诗,成吉思汗只能诞生在金戈铁马的蒙古高原。“诸城古琴”“诸城茂腔”并非或然产生于“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文化高地。《诸城方言》《诸城俗语》有其产生的肥沃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具有现实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地方文化的超前实验性。中国文化史上,一种新文化流派,往往率先在一个地方诞生,尔后流传全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前卫特点,承担着引导中华文化发展方向和历史潮流的重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统照以《山雨》为代表的乡土小说,臧克家以《烙印》为发端的新体诗歌,以及其后众多不同风格的文学名家莫不如此。这些文学流派的出现,带有明显的探索性,是对传统文化模式的突破创新,是一种以地方特色为标志的文化现象。他们的文化实践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三)地方文化的独特多样性。如果说大中华文化是奔腾千里的滔滔江河,地方文化就是绵绵流长的潺潺溪流,万千小溪汇成江河,地方文化汇成中华文化大河。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没有地方文化的千姿百态,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地方戏剧多达300多种,诸城茂腔,以及全国各地的昆剧、晋剧、越剧、豫剧、沪剧、粤剧、黄梅戏、东北二人转等曲目,它们完整构成了中国戏曲的全部内容。
(四)地方文化的特异族群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进程中,各个地域独有的族群结构及民俗习性,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丰富多样的族群文化属性。诸城明清时期的五大家族,文脉传承深厚,以王氏家族为翘楚,竟然形成了“半壁江山是王家”的独特文化景观。以王氏家族为代表的五大家族的士子们,钟情于诗酒唱和,陶醉于琴棋书画,形成了一道异常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影响深远。《诸城方言》《诸城俗语》的丰富内容,就是诸城族群生活情状的真实写照。
(五)地方文化的民间大众性。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民间文化,来自于大众,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社会底层,有着与庙堂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地方文化更多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能更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的爱恨情仇,因而也更带有丰富性和历史性。诸城名士丁耀亢明清之际完成的著名小说《续金瓶梅》,以及那个时期众多学子激情写就的《东武诗存》等,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要比身居庙堂的一品大吏们徽墨宣纸书写的社会生活真实得多,形象得多,丰满得多。
地方文化必须从沸腾激荡的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和波澜壮阔的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寻求发展方向和未来出路。需要研究一个地方文化的过去,更需要研究一个地方文化的今天和明天;需要研究作为古文化的地方文化的形成过程及重要成果,更需要研究作为现代文化的新地方文化怎样才能走向繁荣辉煌。反思地方文化的研究,实则是反思中华文化;追溯地方文化的历史,实则是追溯中华文化的历史,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缩影。认真探讨独特的“地方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认识中华文化,更真实地直面中国文化现状,更迫切地探索找寻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出路。
三地方文化的基本内涵
地方文化,是一个城市清晰标注自己的靓丽名片。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表达,那些高度浓缩了的地方文化,犹如城市的历史缩写,承载着先人贤者的集体智慧,是对丰富多元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精要解读。诸城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人文渊薮,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历经数以千年的历史积淀,诸城地方文化已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稀有走向丰富,现已构成了丰富的文化存在,具有宽广的文化空间,深厚的地域内涵,高远的文化仰望,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至少,以下几个领域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一)历史名人文化。方志与国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诸城历代方志,真实记录了千百年来的社会人文经济发展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重要内容。历史名人文化,更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以虞舜为代表的诸城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诸城这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高峰,更是诸城人民引以为豪的名士贤臣。他们或以气节名垂青史,或以文章传诸后世,或以政声享誉朝野,其声其绩构筑了诸城历史文化的擎天大厦。回望诸城历史名人,既是为了文化传承,也是为了文明火种的延续,是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深度思考与展望。浓厚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历史积淀,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历史文化名人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诸城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城市的文化命脉。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人,传承他们的思想卓识与冰雪情操,具有深远的价值及意义。
(二)民间民俗文化。大众民间文化,最具地方特色,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区域性,是地方文化中的瑰宝。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代表了最原始最普通的人民大众长期生活习惯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体现在经济、社会及文化等诸多方面。民俗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创造了民俗,民俗影响了生活。在诸城这块土地上,民风民俗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孕育和滋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大众伦理与信仰、礼仪与交际、生活与生产的集中反映和写照,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人文精神,传承着优秀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如节庆、婚嫁、生育、稼穑、生产、起居、丧葬、祭拜、禁忌等百科全书式的民俗,像一朵质朴无华、漫野绽放的野色之花,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诸城的社会生活,认识诸城的社会文化状况。
(三)族谱宗祠文化。“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在哪里”?这个华夏民族的千年生命基因诘问,始终埋藏在每一个个体灵魂的深处,流淌在我们奔腾不息的血液里。家族基因的万世传承,宗族薪火的代际传续,那是华夏民族万世不变的遗传密码。根系繁茂的宗氏大家族,构成了华夏民族历史文明进程的坚实基础。以同姓同宗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姓氏族谱,则成为华夏宗族文化的独特社会映像。绵延千年的宗族传承,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社会及国家万世不绝的文化命脉。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族祠堂,是华夏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先人的庙堂,是宗族的象征和圣殿,“无祠堂则无以安亡者”。宗祠实际上是宗族文化的物理空间,是宗族文化传统的物质承载者。以祠堂为主要载体并以其为核心内容的宗祠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宗法伦理、价值取向、典章制度、家族象征和人生信仰等文化现象,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化理念。寻根问祖、落叶归根、血浓于水、慎终追远、尊宗敬祖、感恩报本、家规祖训、宗族联谊、敦亲睦族、诗书传家等文化传统,是一种植根于大众百姓骨髓的文化传承,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文化地位,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文化价值。一代传承一代对祖先的心灵敬仰,拥有非凡的人生意义,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文化地位。
诸城的家族祠堂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明清两代,豪门林立,文化名士辈出,如相州的孙氏、涓河的谭氏、郭家埠的窦氏,尤为显赫的藏、王、刘、李、丁五大世家,政治上身为朝廷重臣,经济上拥有巨额田产财富,文化上文士济济,曾经书写过光耀数百年的历史传奇。挖掘诸城的祠堂文化,寻找诸城大姓家族的历史脚步,意义非凡。现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投入巨资编写族谱,筹建祠堂,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01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祠堂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写到:“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诸城理应拥有自己的祠堂文化,以安放我们先人的灵魂。
(四)村落街巷文化。诸城1300多个村落,是我们祖先迁徙驻足的脚印。村落文化,记载着我们先人千里迁徙的旅行,是祖先历尽苦难寻求生存的历史。数年前,几位学人先后撰写出版了《诸城村庄》,《诸城村名史话》等。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拍摄照片,查阅大量古代文献和地方史志,生动记录了诸城村庄的历史变革和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史料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枳沟大北杏、昌城巴山村,永远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脚印;老母庙巷、黄家巷、阁街,永远是一份丰满的文化记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著名村落、背街小巷正在悄然消失。抢救挖掘这些村落遗存及文化遗迹,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五)山水田园文化。诸城的山水田园文化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常山、马耳山、竹山、卢山、障日山、大山等,它们共同奠定了诸城山水文化的基石,是研究诸城山水文化的重要内容。每一座山,都有一段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都有太多的传奇故事和人文传说,都有值得引以骄傲的文化内涵。以潍河为代表的诸城河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诸城子民。潍河南北两大主干水系及26条支河,渠河、涓河、卢河、百尺河、扶淇河等,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沿河名人、典故、古迹遗存、村名起源等,都是一份不能忘却的文化遗产。为每一条河流立传,为每一座大山写史,为每一棵古木名树编年,应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文化担当。
(六)非遗典籍文化。诸城历史文化资源,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文化时代延至今天,历史文化没出现过断层,文化遗存丰富。一个地方的古建筑、古农业、古商业、古生态、古生物、古气候等,都是一种精神化了的“物质形态文化”。诸城黑陶、诸城古琴、诸城柳编、诸城烧肉等非遗传承,具有独一无二的地方文化价值。弘扬整理诸城名胜、名牌、名馆、名事、名典,同样极具意义。还有若干散落民间的历史遗存,如不及时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假以时日就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用文字、照片记录下来,拓展地方文化视野,对于进一步丰富诸城地方文化,盘活文化资源,将是一份重要的文化贡献。地方音乐、绘画、戏曲、歌舞等,更是地方文化需要挖掘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寄情地方文化研究的责任与担当
传承弘扬诸城地方文化,积极推动诸城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文化事业,需要许许多多倾心钟情于此,全心挚爱于此,埋头献身于此的文化学子。他们以浓浓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责任担当,专注于诸城地方文化的挖掘,痴情于传统文化的发现,回应了社会大众的殷切愿望和要求,顺应了当代文化发展的大势和潮流。
因为对地方文化的共同爱好,对诸城文化的共同执着,让我和学松走到了一起,并时常切磋文化研究,探讨文化之道。数年来,我一直在扪心自问,我们一众知音知己为什么要醉心于研究诸城地方文化?意义在哪里?价值在何处?
寄情诸城地方文化,源于我们内心对诸城地方文化的浓浓情怀。热爱文化,痴情文化,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更不需要什么功名利禄的诱惑。仅仅是喜欢,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刻骨铭心的至爱,就已足够。或许,从青年时代,我们内心就已萌发关于文化景象的向往与期盼,关于文化光环的圣洁与斑斓。延至晚年,这种企望愈发强烈,愈发澎湃,甚至让我们心海时常波涛汹涌,浪花飞溅而不能自已。这份浓烈的文化激情,迫切需要展现,需要喷涌而出,需要用笔、用键盘万丈豪情地表达出来,以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世人。投身地方文化,其苦自知,其难自明。即使是飞蛾扑火,亦在所不辞。
钟情地方文化,更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诸城这块土地的真诚热爱,对这块文化底蕴深厚土地的一腔激情。这样一种文化情怀,时时刻刻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促使我们不畏困难,尽其所能,倾其所为。这是我们的担当,我们的责任。我们虔诚地认为,所有付出完全值得,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劳其筋骨在所不惜,耗费时间精力心中坦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些所谓的名利,早已心如止水,不再能够激起心灵的激荡和亢奋,更不会因为一点点小小的功成名得而欣喜颠狂。年轻少年时祈求渴望的利禄功名,早已随着悠悠岁月而远去。
学松以及众多醉心于诸城地方文化的学人,舍弃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情趣,放弃了云游山水的快乐时光,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以年近古稀黄昏,甘当键盘侠,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寄情地方文化研究,十几年如一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漱溟先生曾说:为大众服务做事,“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学,似不可管,即有无成就,亦可不管。”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做事态度,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算哪里,或许于社会总有贡献。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所得,有了耕耘,就问收获,由此陷进功利的漩涡无法自拔,岂不悲哉?
文化的社会普及性和大众化是地方文化的生命,是地方文化繁荣强盛的根基。诸城地方文化研究或应确立一种文化自觉,即走出“象牙塔”式的小众状态,走近社会大众,服务大众群体,并为广大群众所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地方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真诚企望经过我们这代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甘为构建诸城地方文化的雄伟大厦添砖加瓦,以期泽被后世,璀璨云天。
那些热爱诸城地方文化,痴情地方文化的学人们,或许可以携起手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相向而行,勇敢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以一份炽热的文化情愫,不计得失,无畏无惧,努力把诸城地方文化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告慰先人,告慰贤哲,无愧于世,无愧于这个伟大的繁盛时代!
(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近二十年来,专注于地方文化研究,著有《齐鲁文化—从辉煌到衰微》《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发现古中国》《虞舜》等文化论著7部。)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