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诸城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是舜文化发祥地,明贤圣哲代不乏人。苏轼与诸城有着比肩联袂的关系。
苏轼与诸城的关系从苏轼为父守孝回京的时候开始。苏轼回乡为父亲守孝两年后回到京城,这时的朝廷已经变化了很多。当时王安石的变法才刚刚开始,苏轼的一些朋友对此有不同意见,苏轼的知己———大文学家欧阳修就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不和而被贬离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苏轼杭州任期三年即将届满,因弟弟在济南,便请调山东,被批准,职位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苏轼在密州仅任职两年时间,创作生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先后创作并得以留世的诗词曲赋共计209首(篇),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密州四曲”。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上任密州之后,环顾四周田野,勾起对亡妻王弗的深切怀念,作了一首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字字句句饱含对亡妻的思念,让人读来泪流满面。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一直期盼朝廷早日遣冯唐,起用他到疆域杀贼,为国捐躯。于是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抒发着作者的豪迈气概和表达渴望被重用的心情,也为密州百姓倾城而出陪其狩猎而感动。
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在超然台上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愁绪满满,让笔下文章从婉约走向豪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横空出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此词一出,也令此后其它的中秋词黯淡无光。
苏轼一生仕途多舛,生活经历了几起几落。苏轼在仕途顺利时是以儒家入世思想为主导的,而在遭贬失意时则以佛、老出世思想为其精神支柱。不管是出世也好,还是入世也好,古琴艺术伴随着苏轼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古琴在密州时达到了鼎盛期。
古时诗词大都配古琴曲传颂,古琴是宋代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密州是古琴的发源地,早在三千四百年前就开始斫琴、弹琴。苏轼在密州时常以琴为伴,以琴为友,谈琴论乐,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无论游山玩水《游桓山记》、会客访友《题赠母辩之琴姬》,还是写诗作文章《杂书琴事》,甚至连睡觉做梦《书仲殊琴梦》都与古琴形影不离。古琴艺术伴随着苏轼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在密州的两载岁月。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杭州通判任满,调任密州知州。苏轼来密州不久就写下了《听贤师琴》《听僧昭素琴》两首关于古琴的诗词,他拓展了琴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是在这一年,太府丞庐江文勋因事到密州,他带来了《阳关曲》的古谱。《阳关曲》又名《渭城曲》,词曲苍凉深远,《阳关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绝句与密州古乐府《东武吟》颇有相同之处,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苏轼发现《阳关曲》分为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由原诗意所发展的若干词句。所以苏轼第一次提出此曲的古调是“三叠”,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改名为《阳关三叠》。苏轼在离开密州时,写给他继任者孔宗翰的《和孔密州五绝》中有“阳关三叠君须秘,除却胶西不解歌”之句。有了苏轼在密州对《阳关曲》中三叠唱法解释的铺垫,从而使《阳关三叠》作为一种新的古琴艺术得以流传下来,这是苏轼在密州时对古琴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修茸密州超然台,曾写信向全国各地社会名流征集包括古琴曲在内的诗文法书。
苏轼曾在超然台上,面北对着舜帝的庙堂深拜长揖,弹着音域宽厚的琴弦,让《江城子·密州出猎》舒缓忧郁的乐声从台上袅袅飘散,琴曲传向远处的常山、马耳山,悠长的回音,清晰可闻。
苏轼更在超然台上抚琴一首《韶乐》,然后高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琴曲流芳千古。
短暂的两载密州时光,款款琴韵,给了苏轼神谕一样的昭示,苏轼对古琴艺术在密州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城派古琴在几近断代后,现如今古琴传习所、古琴培训班办得红红火火,古琴教学已进校园,接受培训教育的已过万人。更有中秋等节假日及文化活动时,或每当夜深人稀、皓月当空时,浑厚、悠远的琴声从超然台上飘来,其中必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琴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弹奏古琴、斫制古琴,并对古琴走向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期待。当诸城派古琴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人们也感谢苏轼的修行,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2022年9月诸城派古琴应邀出席在曲阜举办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大会组委会专门要求诸城派古琴为大会专场演出献上了一曲《流水》。当我们说起孔子一生都把古琴当成良伴,他从3000首诗歌中精选出行雅之道的305首,编成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经》,并为每首诗谱琴曲,进而周游各地传唱授道时,组委会的人说,苏轼在密州时也是个“琴痴”。
苏轼知密州两年的经历足迹和流传后世的诗词曲赋让密州声名远播;而密州这方乐土也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为日后苏轼伟大人格的养成打下了相对牢固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苏轼之于密州,还是密州之于苏轼,两者相互作用,都是段无法泯灭的记忆。
今年是苏轼知密州949周年纪念日,省政府已同意我市9月25日至27日举办“第十三届(诸城)东坡文化节”,人们期待着重温那时的苏轼、那时的密州。
苏轼在诸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也是诸城人的骄傲。
(作者简系潍坊市作家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